理財智慧:投資備兌證要揀莊家

理財智慧:投資備兌證要揀莊家

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投資與下棋有其相同之處──就是大家都要對對手的行為作出理性的預期。
要成為一個好的棋手,便要懂得考慮多幾步棋、考慮對手的下棋風格,甚至他的心理狀態等,務求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作為投資者,亦要對你的對手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增加勝算。
在金融市場,對手可以是一個人、一個機構,甚至是一個市。遇到不同的對手,投資策略亦會有所不同。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認股證的買賣。
過去的認股證買賣是沒有莊家制度的,特別是備兌證市場,是由不同的金融機構發行上市公司的備兌證,所以單是滙豐一隻股份,市面上已經可能有十數隻相關的備兌證上市。

減少流動性風險
買賣認股證的最大風險,可能是流動性風險──即是想買時買不到、想沽之時又沽不到的情況。由於備兌證市場是一個零和遊戲市場,有人賺錢便代表有人蝕錢。
以前買賣備兌證的對手就是備兌證發行商。雖然當年沒有莊家的規定,但實際上,不少發行商都會為自己旗下備兌證擔任莊家,提供足夠流動的服務。
如果投資者不理對手(備兌證發行人)的風格,單看備兌證的數據而決定入市買賣,便很容易吃虧。例如備兌證溢價看起來很便宜,原因是莊家根本沒有或甚少參與買賣,結果賣家要低價才能把備兌證賣出,造成備兌證溢價偏低。那麼,這些備兌證發行商便不是好的對手,應該少沾手他們發行的備兌證為妙。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