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空間:<br>500蚊起家 賣手袋5年翻身

增值空間:
500蚊起家 賣手袋5年翻身

1998年,當May還是個大學生,父母已擁有六個物業,生活無憂。一場金融風暴,家裏的物業投資失利,欠債以千萬元計,連飯錢也沒有了,盡地一煲拿出僅有的五百元,在旺角做小販賣飾物。
2003年,May已成為批發公司老闆,在內地承包一間工廠,還滿肚發展大計。五年內成功翻身,秘訣有點老土,卻是金石良言:「要有毅力,不要放棄!」

記者:李敬賢、攝影:林栢鈞(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逢星期一至三刊出

May未夠二十六歲,但樣子看來較實際年齡大,或因過去五年,經歷了兩次人生低潮。九八年,家人因投資錯誤,欠債數以千萬元。兩年後,輪到自己的生意投資錯誤,差點連屋也沒有。
「金融風暴後,母親好唔開心、又唔返工,父親又失業,細妹掛住玩逃避現實,家中一片愁雲慘霧。如果連我也不站起來,全家人就會好似骨牌般倒下去。」於是May不再讀大學,與兩位妹妹,每人拿出最後的的五百元,到街邊擺檔做小販。

賣髮夾利潤十倍
她們到深水埗買髮夾、膠珠等材料,把髮夾加工、自製珠鏈戒指飾物,在旺角花園街、彌敦道創興廣場外等地方做小販。買材料只花了約七百元,但每晚擺賣數小時,幾天已回本。「做小販的毛利很大,髮夾成本每隻五毫子,但可賣五至八元。」

搵外婆看檔
決定做小販,May沒有掙扎過,但仍覺丟臉。她曾與小販管理隊起爭執,當時覺得很淒涼,與就讀中五的妹妹在街上痛哭。後來她們改變策略,May與妹妹主力做髮夾,外婆負責看檔:「因為好少拉阿婆,就算拉咗罰錢,阿婆都會罰少啲。」
做小販半年,May便搬到旺角先達廣場開舖,雖然月租一萬多元,始終在商場開舖時間穩定,營業額較高。

盲摸摸搵「人人廿一」
「有朋友教我,永吉街有很多飾物批發店,但我發現那些批發店在南韓入貨,於是就飛去南韓。我記得上機時仍未知道抵達後要去甚麼地方,我報的是三日兩夜旅行團,原來團友都是來攞貨,是他們教我去南大門。」又有人教她,見到「人人廿一」的招牌就對了,原來這個韓文的意思是「Accessory」。一個月飛南韓四次,直接入貨,利潤高很多,May順道兼做飾物批發。

賣鞋蝕幾十萬
還以為生活重上軌道,偏偏市道愈來愈差,到南韓入貨的人又多了,競爭激烈,飾物店也做不住。九九年底,覺得賣飾物賺不到大錢,May與朋友每人斥資二千元,改行做手袋批發。
後來經朋友介紹在內地承包一間工廠,自己設計手袋款式,工廠直接生產,生意漸見規模。過程中,要懂得手袋設計與製作,還有運輸、銷售、傾生意等,由頭學起。

入錯貨欠債幾十萬
到了二千年,生意又遭滑鐵盧。「原本之前半年已儲了十萬元,但入錯近二千對鞋沒有銷路,加上其他原因,結果反欠廠家幾十萬。跟九八年時比較,當時才真正處於谷底,那時我窮到無錢交租,為慳求其煮個麵食就算。」
多年來,May很少拍照,她說:「哪有時間影相,而且相應該是為開心的事而影,但我根本無心情。」

進軍出口零售生意
經過兩年時間,終於還清債項,May開始恢復元氣,正計劃今年兼做手袋零售及出口生意,還充滿信心地說:「我𠵱家有一間舖、一間廠,重可以請三個夥計。」
她還寄語天下失意人:「真係唔好放棄,人生就是有種種困難,唔好日日記住唔開心的事情,如果唔係,就爬唔番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