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訊盈科打英國大東的主意,事先張揚的收購事件,出現前後兩份內容不盡相同的市場通告,最終演化成為企業誠信的大新聞,與「李澤楷學歷事件」,雙雙成為電盈歷史上兩記污點。這還不算,電盈一招「大細超」,錯手辣中港交所監管盲點,帶出了市場熱賣「企業管治」的話題,時間遇上惟恐天下不亂的傳媒最清閒的新年假後,而且主角又是「惹火尤物」──電訊盈科,天時、地利加上人和,還不成為社會熱點!天意如此,電盈又有何話可說呢!
還好,電盈最終在頗不自願的情況下,宣布停止收購大東的行動,還就資料混亂對公眾道歉,也是一個交代。不過,企業形象受損卻是無可挽救。
企業形象是身外物,好與壞,充其量只是公關動作,電盈企業發展方向才是公眾?市場長遠希望了解的問題。有指電盈欲以收購拓展版圖,令市場?股東誤會其偏離了減債派息的企業方針,結果在不少大型股東及基金反對下,收購無法繼續。
不過,據李澤楷接受英國報章訪問的報道,似乎對收購大東仍未死心,還狠批大東管理層拒絕電盈時表現出的傲慢和自滿。今次電盈開罪了大東管理層,對方如果老羞成怒,把電盈股份低價沽貨,電盈股價還不跌個四腳朝天!(註:有趣的是,電盈作為香港上市公司,李氏卻只向英國報章披露收購大東的詳細內容,香港報章只有轉載的份兒,電盈再一次厚此薄彼!)
姑勿論電盈提出收購大東的動機,由於股東反對令企業無法開展業務計劃,其實相當體現了「企業管治的精神,比香港眾多二三線公司無視小股東利益好得多。此亦反映電盈高層對股價下跌的風險十分敏感,生怕包括眾多基金和債券在內的一眾股東齊齊沽貨,後果堪虞;從另一角度而言,事件也顯現了這批股東對公司發展的要求──減債,但最重要是派息,股東們短視的希望及早獲得收益,目標卻非公司長線的業務發展!
這個結果體現了「企業管治」的同時,對電盈卻是否最有利呢?電盈擁有眾多財務高手和企業管理能仕,但本身的電訊業務前景卻非光明一片──流動電話和國際電訊業務已落入澳洲電訊手中、本地固網業務受市場開放打擊、風險投資項目半死不生、中國業務短期內也難見成績……種種不利因素下,電盈趁其他電訊公司陷於低潮,在不耗用巨額資金,不太動搖負債水平的情況下,透過低價收購來拓展新的業務,實在無可厚非。
可惜,追求回報的股東限制了電盈的發展,只要是稍具風險的投資相信也難以實現。究竟我們應如何看待電盈?是一家為減債而努力的穩當型企業,還是意欲突破困局的進取型企業。或者小小超應交代清楚,不要再讓我們要靠看英國報章報道來亂猜。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