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兇殺案的兇手落網之後,本已沉靜下來的事件,又被翻了出來。這件兇殺案在香港而言,十分罕見。但更罕見的,是案件發生之後,大大小小的報道不計其數,各式各樣的角度都有,然而就是找不到一句同情死者的話。
照香港新聞記者的報道習慣,不管是誰,撲過馬路被車撞死也好,因為功課壓力跳樓也好,為情燒炭,被老婆刀斬︱︱只要是死了,那人的形象就光輝起來。若是年輕人,必是在校好學生,在家孝順父母。若是中年人,必然護老護幼,勤力工作,好好先生,賢惠妻子。若是老年人,必然子女孝順,家庭和睦,通情達理,庭訓高尚。在香港報紙上,但凡看到有人意外死去,都會生出「好人不得好死」之嘆,彷彿意外專門跟好人過不去一樣,橫死的沒有壞人。中國人「死者為大」這個理念,在香港的報紙新聞中,充份發揚光大。
但偏偏只有那個在陸羽茶室中槍慘死的富商,相關的報道,說他如何發迹有之,說他如何空心大佬倌有之,說他為人浮躁有之,說他買賣手段溜滑有之,說他與人結怨有之,說他抽雪茄抽得不可一世有之,說他飲茶都要「屈」人埋單有之,說他︱︱甚麼都有,只有好話,一句都沒有。
這是一個罕見的例子,連表面的同情都欠奉。那個人的死法已經夠黑的了,死了以後還繼續黑。這便警世了,警告世人,在活着的時候,要想到死後。如果連最容易動情的香港記者都不幫你說句好話,那就真的很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