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回港追回幾天的走勢圖,差不多是一日升一日跌,上落範圍不算闊,但波動性甚大,跟勢短炒非常容易墮入技術陷阱。面對這種市勢,應該是思考較長線的方向,釐定策略應是逢高沽抑或是逢低買。
美股上周五大反彈,但未足以證明轉勢,不過近期亞洲股市明顯比歐美股市穩,應是資金流向的效果,加上滙豐(005)有轉強迹象,相信後市下跌空間不會太深,隨着市場已逐漸消化戰爭恐懼,策略應是以低吸為主。
中資股顯著轉弱,業績期的利好預期已消化得七七八八,不過目前仍應視為調整,中國概念仍是人心所向,暫不需太心急入市,但亦應候低吸納。
比較大的驚喜,是思捷環球(330)藉理想業績突破阻力,打破加入恒指成份股後多數無以為繼的宿命。雖然思捷現價十幾倍PE,以港股而言表面已甚盡,卻是仍有再進的空間,一切端視乎美國業務的進展。根據思捷的往績,筆者認為博得過,一旦踏入正軌,盈利貢獻可能尚是其次,估值能夠提升至二十多倍PE,才是股價最大的推動力。思捷現時的估值,意味股價波動性會頗大,但不妨以較長線的角度博另一次重估。
工業股受捧,升浪中主力卻多是OEM或ODM的製造商,自設品牌而有表現的公司,主要是思捷及創科(669),唯冠(334)是頗搶眼,不過是早前過殘而已。不能抹煞香港工業家的努力及成就,作為OEM及ODM的製造商,始終也是為人家品牌作嫁衣裳。
筆者其實頗欣賞萬威(167)及泰興(389)等嘗試建立自己的品牌或分銷業務,穩穩陣陣沿用過往模式主力做OEM或ODM,股價會不止現水平,但業務中長線卻缺乏突破的潛力。這類公司的風險相對高,暫令人卻步,但值得以小注去博,成敗視乎建立品牌的進展,一旦成功,估值會遠高於一般工業股。
黃國英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