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評級公司變事後孔明

平心而論:評級公司變事後孔明

過去數年,本港政府財政狀況每下愈況,財赤愈來愈嚴重,自然引來那些國際評級機構相應給予負面評級,消息一出,有關高官照例抗議一番。由官員的緊張回應可以知道,那些評級機構真的有國際影響力,不然那些日理萬機的高官哪有時間跟你應酬。
有規模而用商業收費方式經營的評級機構開始於美國。初時市場有很多小規模評級機構,各自給予自己所定的評級制度,市場人士無所適從。有鑑於此,美國證監會在1975年推行一種評級身份制,名為「全國認可評級組織」(NRSRO),同時指定只有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Fitch)三間評級公司有此地位。自1975年到現在,美國證監會再沒有批准任何新的評級公司,因此造成今日三家壟斷的局面,從而替它們帶來數以億計的財富。

無上權威收入豐厚
評級公司初期的收入主要是向機構投資者銷售它們對大企業發行債券的分析報告,後來擴展至分析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隨着金融業務國際化,它們也加入分析各國政府和企業發行的債券。到了80年代後期,各種衍生工具出現,它們又開拓了新的評級領域,當然分析範圍愈廣,收入愈豐厚。如前文所述,初時業務是以出售評級報告作收入來源,被評級的公司是不用付費的,但發展到後來,這些評級公司主動接觸那些想發債的公司,可以替它們分析評級,但要收取費用,這樣一來就變成由單向收費變雙向收費了。但為其麼那些發債的企業或政府同樣願意付費用呢?
這要由「評級」(rating)制度被濫用說起。初時那些機構投資者購買的評級報告是會整份看和分析的,評級機構的評級只是用來作參考而已,但後來發行的債券種類繁多,發行機構也相應大幅增加,投資者根本沒有時間細閱大量報告,惟有簡單倚靠評級作投資準則,評級愈高表示愈安全可靠,要付利率自然相對低,於是評級開始有價。再加上美國各財經監管機構開始規範一些保守投資基金(如退休金、銀行儲備金、大學基金等)只能投資那些具有一定評級的債券,所以任何發債機構(除美國聯邦政府外)都需要有這三家評級才有機會吸引大型基金投資。無形中好的評級是投資者信心保證,非此不行,更有甚者是,美國證監只承認這三家的評級,更加令它們有無上權威,可以決定發債成功與否的影響力。

金融災難毫無預警
既然評級公司擁有如斯權力,這是否意味着它們的評級真能反映發債機構(包括國家)的財政實況?
事實上也不盡然。最好的例子是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令區內很多國家陷入財政崩潰邊緣,事前三大評級機構無一發出絲毫警告,事後才忙不迭降低評級,這種事後孔明的做法,已於事無補。
發生在東南亞的事,它們勉強可以說是不熟當地情況而有隔膜,但近年在美國爆發的Enron、世界通訊、GlobalCrossing的財政醜聞,弄到投資者損失慘重的事,這明明在評級公司的後門發生,這不禁令人懷疑它們是否真的名實相副了。
其實對評級公司的批評由來已久,但近年不斷發生毫無預警的金融災難事故太多,令美國證監不得不作出調查,實行對整個現行評級制度再重新研究,相信不久將有新的提議。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