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初,我們公司很高興邀請到KBC比聯的顏國棟先生(George)講解本地最新認股證市場的走勢,及介紹其公司的新產品──「知足認股證」。
其中George提到自一月中起,他們發覺整體的認購輪(CallWarrants)街貨由12億份增加至18億份。街貨的增加,代表散戶投資者的「蟹貨」也增加,因為股市或大市都下跌,而散戶有「愈跌愈溝」的迹象,他們都希望「溝淡一吓,希望趁反彈可以早些打和出貨」。筆者被George的觀點提醒,覺得有必要跟讀者討論一下炒輪之道。
炒輪之前,讀者應先了解窩輪的特性及炒法:
(1)窩輪會愈揸愈縮水。窩輪像消息股一樣,買來炒(唔得就要平倉),不是買來長揸。因為即使正股或大市冇升跌,一個月後輪價可能下跌了兩三成。
(2)窩輪具槓桿,即是風險回報非常大,所以銀碼要比買正股少(少至一成至二成)。以刀仔鋸大樹,不要瞓身博,也千萬不要溝貨。
(3)炒輪需要耐性。我們要等候股票或大市預期有足夠波幅(最好是有大趨勢)才炒窩輪,否則「十次有七次會蝕錢」。應像獵豹伺機追捕獵物,否則只會徒勞無功。
比聯有見散戶「輸咗唔肯走,睇啱又食唔盡個浪」,所以推出「知足證」。「知足證」的特色正如其名,投資者買入此種窩輪,相對標準認股證,「贏可能贏少啲,但輸亦會輸少啲」。投資者可能埋怨既然炒得窩輪,當然要「升得快」,就算跌咗只怪自己無眼光,哪有理由去炒一些「郁得少的窩輪」。沒錯,倘若大市或股票有明確趨勢,或者波幅夠大,那麼應該先選炒標準窩輪,但現在的市況很明顯是「大升、大跌唔會,單日或數日的波幅也不大」,仍然是「牛吓牛吓」,所以忍得手的投資者應離場觀察,或在預期波幅上下限才炒賣窩輪。若果忍不得手,那麼「知足證」不失為另一選擇。「知足證」的特色及優缺點如下:
(1)認購證設有上限(此為缺點),但最高投資淨回報率仍可達140%至200%。
(2)防守性強。知足輪受引伸波幅影響低,時間耗損亦較低,此為優點,適合波幅較小的市況。
李錦 新鴻基證劵策略師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