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深圳美資工廠出任廠長的香港人,最近有點「自卑」,因為在工廠停車場上,他的5年車齡7人車四周被新落地的豪華轎車包圍,顯得有點寒酸。這些新車全是他的下屬自行購置的「私家車」。正是這批新進的中產階級,令中國汽車業突飛猛進,讓中外汽車業專家全部跌碎眼鏡。 記者:羅綺萍
中國是跨國企業的焦點,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說更具雙重意義,一方面是中國市場每年有30%增長,另方面有潛力成為汽車製造基地,將中國製的世界名車出口全球,進一步鞏固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
全國去年轎車﹙中國不叫私家車,因為大部份轎車仍然是公家車﹚的產量達106萬輛,銷量升至112.6萬輛,超過所有專家的估計,因為國家計委專家原預計07年才破百萬大關,佔據最大市場份額的德國大眾﹙Volkswagen、即福士汽車﹚則估計為05年。
汽車製造商已沒有時間「撿拾眼鏡玻璃碎片」,只能盡快加大馬力,繼續在跑道競賽。德國大眾在全球汽車製造商中排名第5,但在中國則一枝獨秀,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起步最早,在1985年便踏足中國,並找到兩個最強的夥伴:上海汽車集團及長春第一汽車集團。
大眾汽車亞太區總裁雷思能﹙Leissner﹚接受訪問時表示,大眾不但要繼續在中國市場做大阿哥,還計劃在中國製造汽車,然後出口到其他國家,最快在04年成事,關鍵在於零部件的成本能否降低。
大眾剛於1月28日在上海組成了「大眾汽車變速器﹙上海﹚有限公司」,大眾持股60%,上汽及一汽分別持股20%,總投資額為9600萬美元﹙7.49億元﹚。他說新合資公司不但會生產變速器,日後會陸續生產引擎等汽車零部件,並會成為大眾在華的零部件龍頭,投資額將遠高於9600萬美元。
大眾去年在中國銷售51.3萬輛轎車,其中30萬輛由與上海汽車合資的上海大眾生產,21萬輛由與長春一汽合資的一汽大眾生產,餘下為原車進口。大眾去年的銷車數字增長42.8%,但市場佔有率則由50%降至45%。雷思能預期中國市場未來20年年增長30%,即使大眾佔有率下跌,但銷量仍十分可觀,預計大眾到07年會在中國銷售100萬輛車,成為該公司全球最重要的市場。
雷思能亦看好內地汽車貸款業務。他認為這業務在中國是「一片空白」,這又是另一個「非洲人沒鞋穿」的故事,留待各大跨國公司經年累月地投放資源,看看十年二十年後,誰是最後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