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學童新守則不鼓勵捨己救人

京學童新守則不鼓勵捨己救人

北京一百七十萬中、小學生明日將結束春節假期,重返校園,但被奉行了二十多年的中、小學生守則及日常行為規範將有重大修訂,當局不再鼓勵學生以犧牲自我的方式去同犯罪行為作鬥爭,「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眼將被取消,以體現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教育方針。

內地現行的《中學生守則》、《小學生守則》由國家教育部門於一九八一年頒布,北京市又根據這兩個守則,頒布了較為詳細的規範,但二十多年來並未因應社會發展作出修訂。在官方的宣傳中,也不時出現一些不諳水性而下水救人以致捨身、因出頭制止犯罪行為反遭殺害的少年英雄。但輿論近年也質疑如此提倡中小學生捨己救人或捨己保護公物是否適宜。

行為規範刪「見義勇為」
直至去年底,北京市教委決定自新學期開始,在北京市的中小學執行新修訂的《守則》和《規範》。最引人矚目的是,除了新增「文明上網」、「愛護環境」等內容外,還刪除了過往鼓勵學生充當英雄的字眼。
其中,原《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第四十條為:「見義勇為,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報告。」原《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第二十條也規定:「遇到壞人壞事主動報告,敢於鬥爭。」而新規範刪除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反而增加了「學會自護自救」的條文。
北京一小學老師朱良越表示:「一些捨己救人的少年均被追認為烈士無可厚非,但當我們緬懷小英雄時,應該意識到作為未成年人,孩子們可能並沒有能力對危險性和後果進行充份的預見,救人只是出於本能。新的守則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首要教育孩子自我保護
北京的學生家長們歡迎當局的這些修訂。學生家長魏魯聲說:「以前敢於鬥爭不怕犧牲的教育被過多的英雄主義輿論所指引,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已經意識到要求他們在學習英雄時,首先要學會自我保護。」
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秘書長梁永平也認為,取消「敢於鬥爭」等字眼,不僅不會弱化見義勇為精神,反而會使它更加科學、理性地發揚光大。現在要求中小學生主動報告犯罪行為,就是一種力所能及的見義勇為。 本報記者/新華社/《北京晚報》

北京修訂中小學生行為規範
中學生行為規範原有條文
第40條:「見義勇為,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報告。」
新修訂:刪除「見義勇為」
其他新增規範:遠離毒品等

小學生行為規範原有條文
第20條:「遇到壞人壞事主動報告,敢於鬥爭。」
新修訂:刪除「敢於鬥爭」
其他新增規範:愛護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