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明
香港立法會金融界代表李國寶月前指出,銀行家不少為二十三條法案憂心忡忡。保安局長劉淑儀對李國寶的公開言論沒有公開回應,卻私下打電話給各銀行家質問:「你真的跟李國寶那樣講?」膽子小一點的銀行家會怎樣回答,當在劉淑儀意料之內。
公事私辦,是董建華政府為政的南針。李國寶說,董建華就曾經告訴他:「有甚麼不滿,私下跟我談好了,何必公開?」
清朝康熙皇帝有一次南巡,遇見文徵明後人文和尚,寵眷非常,叫他入京,賜居玉泉精舍。一天,文和尚帶着孫兒求見,康熙問他孫兒來做甚麼,文和尚說:「來此應舉(參加科舉考試)。」康熙馬上一臉嚴肅說:「應舉即不應來見。」他明白公私不可以不分(《郎潛記聞初筆》卷十二)。
但現在是新中國。董建華政府一切從私。所以港英政府百多年來逐步訂立的銓敍、司法等制度,董建華上台不過六年就一一推翻。他們最近制定二十三條法案,即堅拒遵從成例,不發表白紙草案諮詢公眾,卻私下把條文先交一些富豪過目。香港總商會總裁翁以登就承認看過。
李國寶說,劉淑儀私下質問各銀行家的做法「很不專業」。他似乎不知道古時秦檜、李義府之類權臣也是這樣做的。
唐朝李義府「欲人附己,微忤意者,必加傾陷」,時人當面不敢逆他,背後卻恨聲不絕,都說他笑中有刀。高宗皇帝知道了,婉轉勸他改過,不料李義府勃然變色說:「誰向陛下道此?」高宗當然不告訴他:「但我言如是,何須問我所從得耶?」李義府生在今天,事後一定會打電話給各朝臣問:「你真的跟皇帝那樣講?」保管人人都一口否認(《續世說.姦邪》)。
宋朝秦檜更加厲害。他知道有大臣獨自晉見皇帝,就問那大臣說過甚麼。那大臣惶恐答道:「某惟誦太師先生(秦檜)勳德,曠世所無。語終即退,實無他言。」秦檜嘻嘻一笑,彈劾那大臣的奏章當天就到御前(《老學菴筆記》卷八)。
今天,香港富商、政客等等惟誦二十三條功德,實無他言,因為秦檜的笑聲還在蕩漾。
「公平、公正、公開」是港英末任總督彭定康的施政口號。董建華政府沿用了這六個字,只是每一個字的意思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