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怒難犯「英雄」 - 東西

眾怒難犯「英雄」 - 東西

動輒將對一部電影的評價上升到「愛國」跟「賣國」的高度,這也是內地「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但是,某些「關鍵人物」從罵《紅高粱》「賣國」到不惜犯眾怒地為《英雄》撐腰,卻是一個頗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觀眾對《英雄》的指責鋪天蓋地的時候,張藝謀避重就輕,坦承自己是「向商業投降」,所以他說,觀眾對他的大部份指責,實在是「要求過高」。
問題就出在這裏──《英雄》的最大敗筆並不是向商業投降,而是向政治投降。商業元素只是一個幌子,從影片一開始張藝謀就鉚足了勁想表達那種貌似「正統」的歷史觀、政治觀:為了「天下」,必須放棄暴力、可以任由暴政肆虐、可以任由無辜蒼生慘死!正是這種荒謬的政治歷史觀,使頭腦清醒的觀眾覺得噁心。
從《英雄》的投拍、送審、選送奧斯卡的一路綠燈,「有關部門」從未這麼爽快過。到了人民大會堂的首映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沒有大的背景,一部普通的武打片怎麼能享有這樣的大陣仗?
這正是張的過人之處,也是《英雄》不管風吹雨打仍能閒庭信步的內在原因。假如奧斯卡的評委真的「白癡」,讓《英雄》得逞,對於中國電影以及跟電影有關的社會環境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