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家作為最有勢力的階層,一直想影響政治,為自己謀取利益,這只是常識。問題是資本家一樣有內部矛盾,利益衝突,就算香港的情況已是一家獨大,基本的制衡還是存在的。
但政治的平衡,利益的平衡,不單是資本家之間的事,也是資本家與其他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事。從前英國人主政的時代,資本家特別是華人都很低調,涉及公共政策,要發揮影響力也是在幕後經商會進行游說,焉有如回歸之後的資本家,大聲夾惡,公然指點江山?
從前公務員與為首的政務官、外來的港督,合組成一個治港班子,社會上其他勢力可說插水不進,其好處是這個班子比較獨立,可平衡各派的利益。回歸之後的轉變,好的一面是比較多元化,政府的頂層多了外來的力量,而這些力量握有最實也是最大的權力,權力已從政務員滑落到其他人手上。
壞處就是矛盾就由內部出現。統治者與官僚結盟以威權治理大多數的局面被打破,中下層的公僕忽然間成為社會的弱勢社群,不再是統治階層的一部份,因此他們的固有特權利益再無保障。
更壞的情況是統治者隱然有借助外力,將政府失敗的問題變成是中下級公僕薪金太高的原因。公僕薪高,與市場脫節,二十年前筆者做小公務員之時已經如是。這背後有太多的原因,要改革制度要時間、技巧。但政府今天做的,卻只是利用資本家壓公僕,總商會做的薪酬水平調查,結果不令筆者意外,意外的是政府會有邀請外人垂簾聽政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