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論壇副召集人 陳志輝
經濟不景,財赤嚴重,特首誓言在三年內將開支削減二百億,公務員和資助機構紛紛瘦身,大家惟有接受現實,共同面對。不過,在削減開支的過程中,公營和資助機構內都呈現嚴重不公平現象,就是每逢減薪裁員,都以新入職和合約員工為目標,不論這批員工的工作能力,也不論他們對機構的貢獻,也不理會上司對他們的讚賞,總之一句:「新來新豬肉」,機構便要犧牲他們來達到削減開支的指標。
筆者一位公務員朋友慨歎,雖然手下的一批合約員工不計較,夠拼搏又主動,與其部門的「舊人」比較,只是經驗稍遜,工作能力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制度使然,梁錦松的削減開支信封一到,這批「好使好用」的合約員工便只有被淘汰的命運。該名朋友能夠做的,只可寫介紹信祝他們一路順風。社會福利界的資助機構在一筆過撥款的驅使下,領導階層早已傾向聘用合約員工。面對削減開支一點八個百分點的要求,筆者聽聞一些機構的老闆為免麻煩,不是透過全體職工減薪來達標,而是將痛楚集中在幾位新聘的合約員工身上,不與他們續約,將他們技術性地解僱。
為減財赤,醫院管理局早已大幅削減新入職合約醫生的薪酬,並停止發放增薪點。不幸的是,降低身價,任勞任怨仍不能保住飯碗,三百名合約醫生現正面對失業的威脅,仍與醫管局周旋。
財政司司長說過,香港的財赤問題要社會整體承擔,不過,一個個的故事卻令人感到,這些痛楚都是不公平、不合理地落在新一批入職的青年身上。他們要接受合約制的聘用條款、大幅下調的薪酬,減薪裁員又要首當其衝;缺乏工作安全感,面對「搵朝唔得晚」的生活,又要面對更大的進修壓力。無奈的是一眾工會和既得利益團體,無視新人與舊人天堂與地獄的分別,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現象,繼續理直氣壯,為舊人爭權益,保飯碗,任由新人擔當代罪羔羊,任人宰割。
這種制度長此下去,不但讓一群有志服務社會的青年不能一展所長,前線人手減少,最終也令留下來的工作日益沉重,壓力大增,影響服務質素,形成新人、舊人和市民三輸的局面。
在財赤的陰影下,青年人要求的,是希望機構的負責人和工會團體展現多點承擔和關懷,同舟共濟,一起承擔問題的責任。教統局最近提出兩個教師一份工的計劃,以減輕教師職位不足的問題。儘管要落實計劃毫不容易,但這種分享工作的概念,絕對值得領導層認真考慮,協助新一代面對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