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特首董建華先生在施政報告中把消滅財赤列為振興經濟的最重要方法、最重要手段後,特區政府的高層官員就不斷為即將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升溫加火,甚至指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若未能提出有效的消滅赤字方案,香港經濟將大受打擊,甚至會再出現狙擊港元的危機。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先生昨天更進一步為預算案升溫,指預算案若果缺乏公信力及社會支持,香港的金融體系便可能受到衝擊,並將出現利率大幅波動的情況。
我們不知道任先生指的預算案要有公信力及得到社會支持是甚麼意思,但是我們認為不應過份高估今年預算案對經濟的影響,更不應期望今年的預算案能提出徹底解決財赤的萬靈丹。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造成政府財赤的最重要原因是經濟增長欠佳及持續通縮。正由於經濟增長遠低於過往的增長趨勢,以致政府收入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出現萎縮的情況;再加上連續四年通縮,令公司盈利、上班族的薪水以至物業、股票交投量都大幅下降。這樣下來,政府的收入便無法追上開支,從而形成龐大的赤字。若果本地經濟持續在低谷徘徊、若果通縮始終揮之不去,那政府的收入將難以回到較健康的水平,到時候不管政府怎樣約束開支,也不可能消滅財政赤字的。
偏偏財政預算案對刺激經濟增長、對扭轉通縮是沒有多少幫助的。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對整體經濟的影響甚微,也沒有辦法扭轉通縮的現象。既然是這樣,怎可能期望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能創造奇迹,找到加快經濟增長、找到克服通縮的靈丹妙藥呢?
當然,在財政赤字高企下,政府是有必要採取實質的措施控制開支及適當增加收入的。但是除非政府大幅削減公共服務及大幅加稅,否則財赤不可能在短短一、兩年間消失的。更應注意的是,大幅削減開支或大幅加稅所產生的負面經濟影響極可能抵銷它的正面影響,甚至令政府的收入因加稅而減少,這怎能改善財赤呢?
我們認為,特區政府在解決財赤方面不應急於求成,必須把不妨礙經濟復甦放在第一位。只有讓經濟持續復甦,只有讓企業的盈利、上班族的收入恢復增長,政府的收入才能回到較健康的水平,到時候財赤才真的有機會消除。若果片面大幅削減開支或加稅,只會令經濟轉壞,讓財赤問題更難解決。
(圖)任志剛昨天指預算案若缺乏公信力,香港的金融體系可能受到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