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不要被「孖展」嚇怕

英之見:不要被「孖展」嚇怕

負債比率是不少投資者的盲點,在個人的層面,更多投資者是聞孖展兩字而色變。筆者絕不鼓勵盲目亂博,投資一定要量力而為,但持有開放態度,在一些情況下利用孖展或者有機會要補孖展的衍生產品,是可以增加勝算。
如果閣下大注買高槓桿比率的認購證,其實是存在另一選擇,就是以孖展借貸買入大量正股,兩種做法各有利弊,認購證輸時間值,買正股則輸手續費及利息,甚至有補倉的可能,但勝算則通常較高。選擇是見仁見智,不過大部份人並不為意可以利用孖展這個選擇,特別是有些股票的認股證數目不夠多,形成認股證經常性偏貴,刻意仍博這類認股證,絕對是捨易取難的行為。

短炒盈富不如炒期指
不少人以盈富基金(2800)作為短炒對象,對比期指及小型期指,買盈富基金是極度蝕章的途徑,一買一賣手續費約相等於七十幾點,還未計相等於50點子的差價。期指一來一回連差價,在目前這種市況下一定低於10點,如果有心買一萬股以上的盈富基金作短炒,必然是以期指市場上算得多。
至於沽出股票認沽期權,通常亦會比買入ELN着數,不少散戶不肯花時間研究金融產品,蝕章無數而不自知,自然令投資成績受損。
黃金近期成為市場重新關注的商品,不少人又重談金幣投資。
筆者去年親身考察,現時買賣金幣的銀行數目已大減,一盎斯金幣的買賣差價高達50港元,比起十年八載前的10港元相差甚遠,明顯是交投太靜,買賣效率今非昔比。飾金差價更是高達幾百元,買來穿戴當然無妨,用作投資增值則難度太高。
如果有心要在黃金市場幹一番,至少應要有能力承受一百盎斯或一百両的孖展合約,實貨雖然風險低,但差價太闊。不要被孖展兩字嚇怕,提供孖展的金融產品,通常是更有效率,只要量力而為,甚至放棄槓桿效應,風險便不如表面之高。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