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非美元債券的另一好處是,若然當地貨幣升值,還可賺取滙價。不過,市場普遍認為,利率已見底,現時只宜購買年期較短的債券,並有心理準備持有至到期日。
雖然國家債券的流通性尚高,但由於本地買賣渠道不多,買賣差價可能很闊,最低約50至70點子(0.5%-0.7%)。有理財顧問更指出,個別單一債券缺乏二手市場,買賣差價高達4至5厘,如中途沽出有機會蝕錢。
麥蘭芝認為,購買非美元債券需面對滙率風險,她個人寧願選擇以美元結算的債券。「雖然美元債券利息較低,但港元與美元掛鈎,本地投資者不用擔心滙率波動。」
「其實美國經濟正在復甦,企業盈利不斷有增長,因此可以考慮優質的美國企業債券,如評級達AA級的JohnHancock及BBB的GMAC債券,孳息分別有3至5厘多,與澳紐債券相差不遠。」但她補充,在個人投資組合中持有部份非美元債券,能有助分散投資風險。
新加坡發展銀行資金部銷售主管馮孝忠亦指出,投資美元以外的國債需面對外滙風險。「其實投資者不一定要買國債,選買優質省政府債券或世界性銀行債券亦可。況且部份國債例如澳洲會向非本地居民徵10%稅,假設息率為4厘,實收只得3.6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