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布殊計謀未必得逞

投資學堂:布殊計謀未必得逞

早前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無意間看到一句美國市民抗議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示威標語,巧合地,日前在報章中再次看到同樣抗議標語,這句抗議標語是:「NoU.S.BloodforOil」,其含意大致上是:不要美國人的血來換取石油!
市場普遍預期,即使得不到大部份盟國支持,美國亦會照樣出兵對伊拉克開火。雖然布殊攻打伊拉克的背後真正動機很多,但不少人相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正如上述的抗議標語一語道破,石油是這次美伊之戰的動機。
根據近期美國能源部的資料顯示,估計現時伊拉克的石油存量約為1120億桶,僅次於沙地阿拉伯。由於近數年伊拉克已沒有積極探索新的油田(實質上是已沒有探索新的油田),故美國能源部指出伊拉克的石油儲存量可能更大,真正的儲存量應不止1120億桶。
正如上述的抗議標語,既然一般美國市民也估計到,石油是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真正目的,沒理由侯賽因會不知道。當年伊拉克撤出科威特時,把科威特的1500多個油井焚毀,而今次伊拉克亦有可能重施故技,把其油井焚毀,不「益」美國佬。
上周《BusinessWeek》一篇文章中,講到近年伊拉克石油工業之情況。伊拉克在79年高峯期時,產油量高達每日350萬桶,但隨80年兩伊戰爭及91年波斯灣戰爭等事件後,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大為下降至每日250萬桶。

伊拉克產油量今非昔比
在現時74個已發現的油田中,僅有15個仍在運作開採,而526個已知的油井(Oildeposit)中只得125個被探勘開採。更重要的是,這些正在運作的油田、油井中,大部份是為外資石油公司如法國的TotalFinaElf、俄羅斯的Lukoil及英國與荷蘭的RoyalDutch/Shell及意大利的ENI等大型石油公司提供探勘及開採服務,它們擁有伊拉克一定的石油開採權,相信這些國家定必對它們的油田作高度的軍事保護,伊拉克真正可摧毀的油田相信為數不多。
據美國的Centerfor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CSIS)對這次美伊之戰的研究,假若這一戰美國可於短時間內完結,CSIS估計油價會先升至約40美元一桶,隨後在2004年將會回落至約20美元一桶。假若這一戰美國遇到伊拉克頑強反抗,並成功破壞油田,更將以色列也拖入戰事,則CSIS估計在戰事爆發初期,油價可能會飆升至約80美元一桶,隨後在2004年將會回落至約40美元一桶。可見戰事未明朗前,投資殊不容,難怪投資者大都學「塘邊鶴」,站着不動。
本周六香港投資者學會將舉辦羊年「新春團拜午宴茶聚」,當日除筆者外,很高興邀請到多位財經專家蒞臨出席,包括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沈振盈先生、太平洋興業期貨部董事謝智英先生及敦沛金融資料研究部高級經理溫灼培等,與各位暢談投資心得,有興趣參加者可致電23928466香港投資者學會查詢。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