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我在一年前農曆壬午年正月初一發表於本報的短文中指出,滬深股市在春節前後休市長達兩周,比內地其他各行各業放假一周多一倍時間,「是內地證券市場萌生於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所帶來的『胎記』」。並預言,「隨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愈來愈跟全球經濟接軌,證券市場逐步對外開放,滬深股市逢春節額外放長期的做法遲早會取消」。
一年後,二○○三年春節,滬深股市縮短休市時間至十天,雖比其他各行各業還多放假三天,卻已朝着「一視同仁」的方向前進了一步。
內地春節普遍放假七日,是因為今年正月初一和初二恰逢周六和周日,按內地慣例需補假。這一做法已約定俗成,不可能改變,何況長假期對旅遊和消費的刺激效應,於整體經濟有利。但我相信,滬深股市的休市時間最終會與其他各行各業放假時間看齊。如今,先縮短四日頗具象徵意義──中國內地新興證券市場尚處於市場化規範化的中途。
剛過去不久的二○○二年,在中國內地證券市場走向市場化規範化的途程是重要的一年。所謂「市場化」,就是建立名副其實的證券市場。所謂「規範化」,就是建立跟國際接軌的證券市場。在中國內地證券市場的當前階段,二者是緊緊關聯的,但是,又有所區別。這是甚麼意思呢?
第一,作為新興證券市場,滬深股市既要跟國際接軌但又不能夠一步到位,換言之,發展趨勢是跟全球證券市場完全接軌,但目前以及今後相當一段時間,不能不跟最發達的證券市場保持一定差距。
第二,作為尚在轉軌中的證券市場,滬深股市不僅目前在頗大程度上仍然是政策市,而且今後相當一段時間仍將明顯地受制於行政力量。
二○○二年滬深股市為甚麼不能若有關當局的意願而止跌回升,就是因為二○○一年有關當局在「市場化規範化」的把握上出了偏差。或者是過度強調規範而過度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或者過度施加行政意志而打亂了市場化的節奏。
問題的複雜性在於,任何一種政策或措施的偏差都不是單純的失誤,而是正確與錯誤相混合。譬如,減持國有股為社保基金集資的政策,就其欲消除國有股非流通性這一市場分割現象而言,符合市場化規範化大方向;但就其旨在財政籌資而罔顧股市承受力而言,則是有悖市場化原則。希望二○○三年滬深股市能在市場化規範化上取得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