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以倍計古董相機有價有市

升值以倍計古董相機有價有市

科技愈進步,人手製造愈顯得矜貴,相機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尤其是50至80年代初期的名牌手製相機,基於手工精巧,機件細密,不但吸引發燒友自用珍藏,同時亦甚具升值潛力。三數萬元一架古董相機,到了今天,升值竟以倍計,可有吸引到此際正為資金尋找出路的你? 記者:丹琍

現時市場上最受追捧的古董相機,主要是50至70年代的產品。這個時期正值歐美各國工業起飛,亦是機械相機製品的高峯期,相機機身及機件的用料多為貴金屬(如銅),而且多為人手製造,加上不少款式早已停產,所以十分矜貴。當中較普遍的牌子有Leica(萊卡)、Hasselblad(哈蘇)、Alpa、Carl-Zeiss(蔡斯)、Nikon(藝康)及Canon(佳能)等。
要留意的是,並非所有相機都具有投資價值,尤其是時下的全自動電子相機,二手價只跌不升,反而機齡在20至30年以上的機械相機,由於手工及零件成本高昂,二手市場一直有價有市。
經營二手相機買賣逾40年的陳烘說:「要保值便千萬不要買電子機,反而機械相機的升值潛力極大,尤其是名廠手動機械相機,更是投資者熱炒的對象。」

機械相機熱炒對象
現時,本港的古董相機入貨點主要集中於尖沙嘴東英大廈、香檳大廈,以及中環士丹利街一帶,基於經濟不景氣,近年古董相機的二手交投不算活躍,出售的貨品亦較大路,鮮有珍藏品。除了二手相機店舖以外,私人及網上交易亦愈來愈多,而且涉及的地域極廣泛,並不只限於本地。
除了機身以外,鏡頭、相機皮袋、舊式的測距機及測光機等相關產品,同樣受到買家歡迎。陳烘表示:「這類二線產品當中,以NIKON舊式鏡頭最具升值潛力,因為只有該品牌的舊式鏡頭可以並用於同品牌的新舊機之上,有助推高其價值。」此外,一個四、五十年代的舊式測距機,原價只值十數元,現時炒價飆升至二千餘元,升幅逾百倍。
陳烘提醒大家,雖然機械相機極少膺品,但卻有不少經過後期翻新,或是亂配機身機件的產品於市場上魚目混珠,部份甚至連證書亦是偽造。經驗不足的買家切忌貪平,最好向有經驗人士取經,及與具信譽的賣家進行交易。
以往,機械相機貨源多來自歐美,近年則以日本為主,參與買賣者多為收入穩定的專業人士,亦有不少從事攝影或相關行業的人,當中九成以上為男性,極少女性收藏家。

陳烘指出,古董相機手工及零件精細,非新式相機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