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同樂 靠阿一鮑魚翻身

台灣新同樂 靠阿一鮑魚翻身

袁兆英在83年成立新同樂管理,首項工作便是與凱悅酒店合作,承包他們在菲律賓中菜部的管理,成績也可說不俗,但同年11月開設台北新同樂魚翅餐廳,卻面對一生最嚴峻的挑戰。
他回憶說,台北新同樂開業半年遭巨劫,84年5月遇火災被付之一炬,半年後才能復業,雖然每晚都「爆棚」,但仍要蝕本,關鍵在於該店是廂房式經營。他指出,當時整間餐廳主要由八個廂房組成,另有一小廳設有數張枱招待散客;但當時客人消費不高,即使8個廂房爆滿,一個月的生意額只是略逾300萬新台幣,但因員工成本重,每月皮費也要逾200萬(未計材料),故此晚晚爆滿也無錢賺。其間有股東不滿,但他堅持這高級食府經營理念,「有股東退股便買埋佢嗰份,差唔多將其他海外生意賺嘅錢貼晒落去。」該店捱足兩年才能翻身,原來靠的是「阿一鮑魚」。

營業額急升三倍
他說,楊貫一在87年成功研究阿一鮑魚製法,便在台灣表演,結果一個星期內賣出1200隻16頭鮑,每隻要2000新台幣,故此該月營業額即時急升至1300萬新台幣,升幅近三倍,其後更成為當地的巨富官賈飯堂。
袁氏稱,歷朝國民黨重要官員,除了已故總統蔣經國外,差不多全數曾在新同樂出現,故官員所佔客人比重一度高達七成,但在民進黨上場後,商家所佔比重便開始增加,現在可說倒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