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返祖現象 - 李純恩

「農」曆年返祖現象 - 李純恩

今天年初八,人日都過了,新春頭上的祝頌好話也該說盡。現在說些不中聽的話,也不算過份了。
這個農曆新年,香港最多的是甚麼?一曰「墟」,一曰「盆菜」。
從年前開始,一句「本土經濟」,香港遍地是「墟」,寒酸膠布帳篷在空地上搭起,人人「創業」,各自擺攤,不知從甚麼地方,不約而同進了些雜亂無章的貨,便叫賣起來。
全港最大的花市在維多利亞公園,名為「花市」,但真正賣花的,都縮到路邊去了。當眼通道之上,全是雜貨攤,賣的東西,跟新年有關的其實不多,一見便是隨便從供應商手裏收進的大路便宜貨,粗紙陋膠,破銅爛鐵,攤檔人聲鼎沸賣雜貨,身為花市的主角—年花—也就被淹沒在這一堆沒創意沒品味的東西之中。
然後就是盆菜,一間酒家做,間間酒家做,打開報紙飲食版,版版盆菜。酒家門口,擺滿盆菜。盛況空前,叫人望盆生畏,酒家都變了鄉間祠堂。
我不是說趁墟不好,也沒說吃盆菜不好。只是堂堂大香港,這麼快就創意枯竭,這麼快就「農村包圍城市」,這麼快就新界港九一體化,這麼快就響應董特首號召,比珠三角還珠三角,這麼快就實行了「小農經濟」,這麼快就過上了「農」曆新年—香港還像香港嗎?香港人還是香港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