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否被說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亮出指控伊拉克的證據後,美國人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及社會學教授ToddGitlin承認,鮑威爾舉證發揮了作用,同意出兵的人多了,勢將加速開戰,但那不等於可令戰爭合理化。
對於鮑威爾周三在安理會的舉證,Gitlin認為,「如果你不仔細看,是不錯的」,但若仔細解讀,舉證主要環繞伊拉克發展生化武器和長程導彈,針對核武的證據較含糊,像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上月引英國情報說,伊拉克試圖在非洲購買鈾製造核武,鮑威爾卻隻字不提。
三十年前是美國高等院校中最激進反越戰分子的Gitlin認為,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無疑是在說謊,但即使他發展生化武器,那也不意味沒有其他方法可制止他的惡行,更不代表美國有足夠理由發動戰爭。「沒錯,他確實違反聯合國決議,但跟着要問的是:『這是否即令戰爭合理化?』」
美國廣播公司最新民調顯示,鮑威爾舉證後,支持出兵的美國人有六成一,一月時則只有四成八。Gitlin承認出兵支持率升了,但他認為那只是一時效果,稍後民意可能回落,後話是那也無損布殊出兵決心。
不過,Gitlin同時指出,今次引發的民間反戰運動可說是自越戰以來最大規模,在過去幾個月迅速壯大,反戰團體組成新聯盟組織,下星期六美國和世界各地都會舉行大規模反戰示威集會。
他估計,戰爭無可避免影響到美國經濟,除了要投入大量軍費,美軍打勝仗後還會留在伊拉克一段時間,費用不菲;但影響經濟還是其次,更壞的情況是,開戰可能會刺激侯賽因使用生化武令美軍重大傷亡,或引發新一輪恐怖襲擊,這些都會打擊這場戰爭的認受性。
那麼喬治布殊為甚麼非鏟除侯賽因不可?Gitlin說,喬治布殊將政治抱負和宗教情操結連,他上月發表的國情咨文一個潛在含意──「主與美國同一陣線」,美國是替天行道的國家。
《蘋果》記者陳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