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強積金計劃的成員,現時可透過不同的途徑取得所投資基金表現的資料。這當中包括報章刊登的報價、有關比較回報水平的新聞報道、受託人的定期通訊,及每年收到的周年權益報表等。
在過去一段時間,大部份投資了股票基金的人士,對基金表現難免都會感到有點失望。但是,在過去幾年,環球主要股票市場出現巨幅負增長,期望投資於股票項目的強積金基金與大市表現大相逕庭,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現實情況下,基金投資目標是盡量貼近大市;大市表現欠佳,基金亦免不了因應相隨。
但是讀者在閱讀報價資料時須留意,基金報價與實質回報可以是兩回事。
在閱讀及參考表現的資料時,大家要緊記以下因素:
1.平均回報只可供作參考
不少報道都會提及強積金在過去十二個月的「平均」回報。對於個別投資者來說,此數字意義不大。這並不表示這些數字並不準確,而是大家要理解這些數字背後試圖解釋甚麼現象。要注意的是,強積金種類甚多,且表現有高低,其平均數並沒有經過加權處理。
2.計劃成員可能擁有超過一種基金的投資組合
不少的強積金計劃成員會將每月的供款分配投資於兩種或以上的基金。在這種情況下,要考慮的不但是個別基金的表現,而是它們之間的關係及整體表現。舉例說,若投資項目包含了貨幣市場及股票基金,這位投資者比單純投資於股票基金的人士更有本錢承受股票基金的波幅。
3.計劃成員的權益報表才是最佳的資料依據
對個別成員來說,受託人發出的成員權益報表,是最切身及具意義的資料。
4.平均成本法
強積金是很長線的投資工具,計劃成員透過定期定額的方式投入資金。在這個名為「平均成本法」的機制下,基金價格下跌時可購入更多基金單位,高價時可購入的單位數目較少,投資者毋須刻意捕捉入市水平,心情亦不用因市場波動而忐忑不安。單純報價意義不大,原因是在某一段時間內,基金淨值變化這項資料有其局限性。計劃成員須明白,淨值數額的變化,未有計算定期供款的因素在內,亦不一定充份反映了投資年期長短的因素。
假設每月的定額投資為$100,計劃成員在十二個月內共投入了$1200購得146個基金單位。若單以價格上落比較,$10與$8比較,共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但以價值計,在$8價位時,共值$1168,負增長約百分之三。
由此可見,在「平均成本法」下,光看基金報價,並不足以充份反映實際回報。
積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