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衍生市場重現生機,一方面認股證市場重開,全年推出的「窩輪」超過600隻,而且出現多款新產品,如派息的盈息認股證、鎖定回報的認股證及平民版股票掛鈎工具ELI等。業者估計,今年續有「新品種」。此外,由於預期股市仍處於膠着狀態,故ELI的受歡迎程度將更勝去年。
雖然去年本港股市表現未見突出,但窩輪市場表現則尚算不俗,以成交量計算,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瑞士和意大利。衍生工具發行商普遍認為,今年表現將比去年更佳。
部份發行商更特別看好ELI的銷情。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雷裕武表示:「今年ELI將較去年更普及,原因是保本產品不再吸引,市場亦開始飽和,部份資金正尋找其他出路,並願意流入風險較低及回報穩定的工具,如ELI及盈息認股證。由於市場普遍預期今年股市將窄幅上落、牛皮發展,ELI便能配合這類投資者的看法。」
法興證券衍生工具部高級副總裁李頌慈認為,在牛皮市期間,投資者可以利用ELI來密密收息。她還建議,初次接觸ELI的投資者宜選購場內ELI(即上市的ELI),因為透明度較高,又可以隨時沽出。
比聯執行董事顏國棟亦表示,市場普遍認為今年大市上升空間有限,投資期在1年以內的資金更應該認真考慮ELI,雖然賺錢不多,但贏面甚高。「就如不少投資者認為滙豐股價跌極有限,故愈來愈多人買滙豐ELI,交易量佔整個市場7成,而近期亦多了人參與新鴻基地產的ELI買賣。」
不過,雷裕武指出,ELI並非定期存款的代替品,有機會要接收股票,帳面可能出現虧蝕。他指出,由於大藍籌較少機會出現大波動,因此投資者可能趨向「買股不買市」,個別二線藍籌將更易受消息刺激而造好。
認股證方面,顏國棟相信,不同風險程度的窩輪將陸續出現,以迎合不同類型的投資者。他提醒投資者,買賣窩輪前必須清楚評估投資時機,先看大圍形勢,然後再考慮投入多少資金,並要衡量箇中風險。
3位發行商代表均預期,今年將有新類型的衍生產品推出,估計是風險較低、與股票掛鈎的結構性工具。顏國棟期望,聯交所能推出保本性質的結構性票據,並掛牌上市,讓穩健型投資者有多些選擇。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