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城市加大發展動力

衛星城市加大發展動力

衞星城市的概念源自三十年代的英國,由於當時倫敦人口膨脹,市內基建老化以及經濟活動欠缺發展動力,城市設計師想出了在倫敦周圍的一定距離內建設起一些既能自給自足、又能互補的中小型城市,作為外移人口與擴張經濟活動之用。
由於衞星城市與大城市的依存關係類似宇宙的衞星圍繞行星運行一樣,故此而得名。

擴闊經濟活動範圍
因此,衞星城市有三大功能,一是吸納舊城區的人口,加快舊城改造;二是加速市郊地區的城市化速度;三是擴大經濟活動的範圍和規模。
香港在六十年代亦曾推行過衞星城市計劃,在靠近市區的荃灣,參照當時觀塘結合就業及生活的新興工業城市模式,將荃灣發展成衞星城市,以紓緩市區人口壓力。
到七十年代,相繼發展起來的新市鎮,包括沙田、屯門及元朗、大埔、上水等,但這些新市鎮未能達到預期的自給自足目的。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