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家國辨識 - 李怡

李怡專欄:家國辨識 - 李怡

春節期間走在香港街道上,看見民建聯的標語掛牌,上寫着:「沒有國,哪有家?」很明顯這是配合特區政府為《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而作的宣傳。
從「國家」這個詞的結構來看,「國」在前,「家」在後,只從字面上說「沒有國,哪有家」自然可以使一些不動腦筋的人輕易接受。但如果認真去想一想:沒有國就表示沒有家嗎?有了國是不是等於有家呢?相信只要腦髓不是有毛病的人,都很容易得出結論。
回歸之前的香港人,大約有半數人沒有國籍,他們大都拿「身份證明書」(CI)當作護照去外國旅行。他們似乎沒有國,但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有家的。另有約半數人持「英國屬土公民」其後改為「英國國民(海外)」(BNO)護照,但英國政府並不承認他們是英國公民,他們沒有居英權,所以他們仍然是沒有國的。然而,這些人絕大部份都有家。近年的民意調查,發現大部份香港青少年認為自己首先是香港人,而較少人認為自己首先是中國人;「香港是我家」,他們認同「家」而不那麼認同「國」。

有了國是不是等於有家呢?在中國大陸,國權意識很強,一度更是極強,許多人都毫不猶豫地說自己是「中國人」。可是,在大躍進、大煉鋼鐵的年代,數以億計的家庭都把鐵鍋、鐵窗、鐵門拆了拿去煉鋼鐵,家中不舉炊而去公社食堂吃大鍋飯。他們算有家嗎?孩子們叫着「不要爸爸不要媽媽,只要國家」,他們極為有「國」,可是他們有家嗎?「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的時代,人人都有「國」,可是家在哪裏?夫妻拆散,父母與子女分離,都是為了「國」(國家利益),但何來「家」呢?
因此,有國不一定有家,有家也不一定要有國。許多旅居國外的華人,雖有外國國籍,但都有身份認同的問題,就是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哪國人,但他們大都有一個完整的家。
「國家」雖是兩個字組成的詞,但含意是只有「國」的意思而沒有「家」的意思。倘若要把「家」的意思也涵括在內,則應稱「家國」。李煜詞:「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家國」才是包括「家」與「國」的意思在內的用詞。

家國,家國,意味着先有家才有國。沒有國可以有家,但如果沒有家,卻無法有國。世上有哪一個國是沒有家而組成的?因此,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民建聯的宣傳掛牌應倒過來:「沒有家,哪有國?」
更進一步,我們可以說,「家之本在人」,即在個人。沒有個人,也就沒有家。所以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先要修自身,進而齊家,再進而治國,平天下。
如果一個國可以容得下我這個家,可以讓我有自由、有尊嚴地做一個人,那我可以當這個國的國民;倘若把我的自由、人權剝奪得不像一個人了,在「不自由,毋寧死」的前提下連一個自由人都做不成了,還要做這個國家的國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