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國企改革的落實及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不同類型的國企股紛紛以H股形式在港上市,紅籌股「窗口公司」的角色被淡化,其投資價值也相對減低。
相信大家對「中資股」一詞並不陌生,然而,中資股其實是紅籌國企股的統稱而已。若投資者希望能夠捕捉中資股的升勢,我認為首要條件是將紅籌與國企兩者的關係先弄清楚,原因是直至現在,不少投資者仍然停留在97年以前純炒「紅色概念」的年代,認為紅籌國企會同步發展。
好像在一月初的中資股升浪中,我們便很明顯見到國企跑贏紅籌,而大部份時間,紅籌股都是由資金追落後所帶動而向上。由此可見,我們有必要將兩者角色重新弄清。
在金融風暴之前,紅籌股總被市場看高一線,這實與其特殊身份有關。
眾所周知,紅籌股最大的特點是在香港註冊及上市,但背後控制它們的股東仍是中國的實業部門,換言之,作為中國企業的「窗口」公司,其最大的作用便是透過香港股市的開放,引入外來資金至國內企業。由於當其時中國市場對外資的開放有限,所以要投資國內相關的行業及項目,最直接的做法便是投資紅籌股了。
從另一角度而言,由於紅籌公司在香港註冊,即使國內企業有突如其來的改變,最終都需要按照香港上市法則進行,無形中大大減低了一直以來國內企業不穩定的政策風險。因此,外資大戶對紅籌股的信心也相應大增。另外,當時國內市場只作有限度的開放,所以大凡紅籌股獲母公司注入不同類型的資產時,便代表外資有進一步機會投資國內項目的機會,因而令紅籌股價火上加油。然而,隨着國企改革的落實及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不同類型的國企股紛紛以H股形式在港上市,紅籌股「窗口公司」的角色被淡化,其投資價值也相對減低。
另一點值得投資者留意的,是紅籌企業的結構問題。由於紅籌當日的特殊地位,注資活動相當頻繁,但發展至後期出現濫購資產的情況,令紅籌企業結構冗腫,對營運有負面影響。此外,主要紅籌企業多屬於強大的綜合企業集團,但這因素反而成為紅籌股企向上的絆腳石,原因是近年看中國市場發展,市場會傾向以個別行業的惠受性及發展潛力。若果投資者看好電訊市場,寧願選擇買入中移動(941)或中聯通(762),若看好公路發展,會直接買入專門經營公路的H股,投資者毋須那麼間接地投資綜合企業,以享受個別行業增長的成果。
或者,從另一角度而言,紅籌股的惠受性並不及國企股直接,這也解釋了紅籌股為何近年經常跑輸國企股。當然,我並不是否定紅籌股的存在,因為個別紅籌股仍有其吸引力,只不過我們入市之前,需要重新了解紅籌股的角色,若果思想還停留在97年以前,相信會錯失不少投資機會。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