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還是新界旅遊?

生態旅遊還是新界旅遊?

政府鐵定在大嶼山的大蠔興建物流園,這個決定對於運輸物流業界來說是可喜的,但對生態環境卻是大的災難,對保育者來說是繼迪士尼公園後,又一場分秒必爭的戰鬥。筆者並不反對社會經濟轉型是必然的論點,但問題是經濟發展如何與寶貴的天然環境、資源相配合呢?而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正好反映出這方面的矛盾正不斷擴大及深化;特區政府必須以此為鑑,加快對生態環境保育的工作,否則經濟儘管是有長足的發展,然受到破壞的環境生態則無法補償,最終損失的仍是市民大眾。

香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吳家鎚

事實上,兩者可否互有存在的空間呢?筆者認為某程度上的共存是有可能的,但要視乎政府的取向及政策,無可否認,特首在其施政報告中一再強調文物保存、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並表示這是現時發展香港旅遊業的關鍵環節,因此責成有關當局必須強力推行,若循這個方向發展,無疑是正確的,不過如果我們過份強調以上的目的是為促進經濟發展,將文物、文化、環境保育作為吸引遊客消費的手段,效果可能只是短暫性,長遠而言會失去保存、保育的文化歷史意義,對社會損失是無可計量的。

嚴重傷害生態環境
以上筆者所擔心的,並不是無的放矢,例如近年興起的「生態旅遊」,原本目的是希望藉此介紹保育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引起市民大眾珍惜我們現時擁有寶貴的生態資源,結果大量的生態旅遊團應運而生如雨後春筍,可惜它們出現只可視作為響應發展本土經濟旅遊而來,其本質亦是「商業化」為實,根本與香港一日遊、新界一天遊無大分別,與此同時卻為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傷害,相信政府亦是始料不及,但政府缺乏監管、政策不清等問題卻是不能卸責的。

如要搞好香港的生態環境保育,首先政府必須要對生態保育這個概念有清晰的定位,然後才能制訂出適當的保育政策。事實上,過往政府根本是缺乏對生態保育的常識和認知,一開始便將其當作如管理、規劃郊野公園般的模式,開放給所有郊遊人士,同時又增設不少旅遊設施,以方便遊人;然而我們要知道,生態保育從來都不是以「公開」的形式進行,這是基於要確保環境生態不會受到破壞和干擾,這是國際上公認的規條,反觀香港卻以經濟發展、促進旅遊等為前提,後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有關方面必須根據以上原則盡快修訂保育的定義及方向性,否則生態環境只會不斷的受到破壞。


遊人缺乏保育概念
最後,從現時百花齊放的生態旅遊團當中,我們發現大部份的遊人既缺乏保育概念之餘,導遊質素亦差強人意,這反映出政府對市民教育及相關的人才培訓等各方面仍未有全盤的政策,須知要達致可持續性的保育理念,人民的素質是成功的重要關鍵,同時保育政策應以保護資源為重,而非為增加庫房收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