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中國的馬年表面上平平穩穩的度過了。中國的高層領導和媒體在馬年結束、羊年來臨之際,努力塑造歌舞昇平,繁榮安定的局面。朱鎔基在一月三十一日春節團拜會上表示,中國平穩的度過了入世後的第一年,召開了團結的十六大,選舉了新的領導階層,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踏出了穩固的一步。雖然官方媒體努力宣傳這個歌舞昇平的局面,還是掩飾不住社會的擔憂和不滿。
在中國高層領導交接和中國政府一面倒唱好入世一周年的時候,深受觀眾歡迎的內地大製作連續劇《天下糧倉》正是反映了社會的擔憂。《天下糧倉》講述的是乾隆在接過雍正的朝政之時,才慢慢發現所謂雍正的盛世原來是假的,是無數官員弄虛作假的騙局。乾隆元年不幸地遇上大災之年,記錄上充裕的國庫和飽滿的糧倉實質是:國庫虧空和糧食空虛,造成了飢民無數,新墳遍野。在雍正的統治下,所謂大規模拓荒原來只是地方官員虛報政績,偽造開闢大量土地作為提高農民稅收的藉口,最後,地方官員坑害農民,高壓收稅,造成民不聊生,民變頻生。
《天下糧倉》刻畫的就是古今官場的對照。去年十二月,中國政府和媒體在入世一周年,不斷宣傳入世對中國沒有帶來甚麼衝擊,反而增加了出口和創滙。特別國內外關心的缺乏競爭力的農業部門,果真沒有受到衝擊,反而增加出口。難道中國入世的道路真是那麼平坦,真可以避免其他發展中國家在農業上摔的觔斗?
首先,在全球化下,農業出口的增加是不爭的可能性。可是,一般出口的農業都是集中在沿海地區,由集約化的農業企業和專業戶進行出口導向農業的生產。所以,農業出口增加的收益只是集中在沿海地區的農業企業及農業專業戶,對從事傳統農業種植的農民和內陸農民並沒有甚麼幫助。
另外,在入世一周年,農業進口沒有大量增加並不等如進口在將來不會增加。根據美國貿易代表呈交國會有關監測中國履行入世協議的報告中指出,中國還沒有完全落實入世的相關協議,也採取了生物安全的規定來阻止美國轉基因大豆的進口。所以,隨着美國和世貿組織監督中國落實相關的農業協議,中國農業面臨的嚴峻挑戰正是迫在眉睫。
根據國內的有關研究指出,雖然進口的挑戰還沒有來臨,東北的玉米和大豆已經面臨入世條款的嚴重威脅。雖然面對美國大幅度提高農業補貼,中國卻為了履行入世的承諾,落實取消玉米和大豆的出口補貼,造成東北的玉米和大豆今年面臨嚴重的積壓,價格大幅下降,農民的收入大受影響。
近年來,民工潮的規模愈來愈大,正是顯示農村的情況更為惡劣,農民只有外出謀生的趨勢。根據中國交通運輸部門的統計數據,春運期間在二○○○年的運輸人次為16.16倍,二○○一年這個數字升為16.6億,二○○二年為17.4億,而今年預計將達18.19億。外出的數量不但愈來愈多,而且農民外出打工的高峯每年都比去年還要早。過去民工一般過了年十五才外出打工,後來必須提前到初四五外出;現在,有一些擔心找不到工作的,在吃完年夜飯後,便要外出尋找工作。去年筆者在貴州雲南的調查發現,父母一人外出打工的收入也無從維持家庭所需,父母雙雙外出的也不少,初中還沒有畢業的少年外出打工的也慢慢增加。
只希望中國新領導接了班,不會像《天下糧倉》般遇上大災之年,也可以像劇中的乾隆,認真調查入世的國情,否則,《天下糧倉》就會預言般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