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成本25萬 醫學界稱值得<br>失聰童植人造耳蝸復聽覺

治療成本25萬 醫學界稱值得
失聰童植人造耳蝸復聽覺

【記者梁洵瑜報道】本港每年都有一千宗語言發展遲緩新症,主要是兒童聽覺出現問題導致,部份病童接受植入人造耳蝸手術後,可以正常學習。醫學界認為,此項手術及治療成本雖然高達二十五萬元,但效益極高,就如出生後一直聽不到、說不出的馬浩峰,接受手術後不但能夠入讀普通幼稚園,語言表達能力更高於同齡水平。

每年千宗新症
馬太表示:「佢(浩峰)細個時候好活潑,但就係唔睬人,九個月大時發現佢完全聽唔到嘢,一路都唔識出聲,當時我哋好擔心。」深度失聰的浩峰在十七個月大時接受人造耳蝸手術後,開始聽到聲音,學習發聲,兩歲半才懂得發聲叫「媽媽」,經過馬太每天不停地教他說話,三歲半時的語言表達及智力,已經高達四、五歲。
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副教授唐志輝指出,本港每年約有一千宗言語發展遲緩新症,其中不少與浩峰一樣患有失聰,若沒有進行手術植入人造耳蝸,根本聽不到任何聲音,無法懂得說話,嚴重妨礙其終身學習。
他又稱,此手術加上語言輔導治療每人需約二十五萬元,「呢種手術嘅費用唔比移植同癌症治療為低,但係病人康復效益好高,可以話係最具成本效益嘅治療」。

中大盼設基金
現年四歲的浩峰就是一個好例子,他出生後一直活潑可愛,五個月大時母親馬太發覺他不睬人,初時還以為智商問題,兩輪檢查後才證實是失聰,在十七個月大時在威院做手術,是當時最年幼接受此手術的病人。
此外,中文大學醫學院希望設立基金,為國內無數因失聰或其他溝通障礙兒童服務,培訓內地醫學人材。現時估計內地有二千萬人有溝通障礙,每年有三萬名新生嬰兒患有或聾或啞等傳意疾病急需援手。
威院於九四年起至今做了百多宗同類手術,兒童最好在一歲左右做手術,可及早接受傳意訓練,該院設立「傳意研究合作中心」綜合語言治療及聽力等治療。
至於人造耳蝸是把一條電極植入耳蝸,另一端的接收器植在皮下,身體則外置一個接收器,把訊息化為電碼傳到耳蝸,刺激耳蝸的聽覺神經,大腦即可產生聲音的知覺。

植入人造耳蝸後,失聰者可以透過接收器把訊息化為電碼傳入耳蝸,刺激聽覺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