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通脹年代利優質債券

低通脹年代利優質債券

美伊局勢變幻莫測,資金四竄避險,黃金與外幣受到一輪追捧後,現階段似乎炒味漸濃。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所有資金也適宜短線炒作。一般而言,可投資金額中,8成或以上的比重應當以較穩健的資產分布作中長線持有,組合的核心宜先考慮環球優質定息工具。可是,美息正處於40年低位,油價若持續高企或會令通脹重燃,加上美國財赤進一步上升,亦勢必令國庫券供應增多,那麼,現階段持有或增持債券又是否恰當?

油價攀升刺激通脹,繼而帶動息口上升,這說法是不正確的。油價所引發的通脹屬惡性的:燃油和運輸等必需品開支增加,會削弱家庭及個人其他非必要的消費(如娛樂、衣着及奢侈品等)。另一方面,油價上升同時會提高企業生產成本。由於整體消費意欲減弱了,企業即使利用加價去抵銷成本上升,亦只會進一步打擊消費。
面對這惡性通脹,央行加息也無補於事,相反可能會藉減息來刺激消費;更正確的應對措施,應該是由政府削減相關的稅項,補貼受影響的一群。

通縮風險漸增加
影響息口最重要的長遠因素是通縮前景。以日本為例,政府在過去十年不斷推出財務措施,始終未能擺脫惡性通縮,經濟依然呆滯。由於發債增多,日本政府信貸評級於2001至2002年間被標準普爾三度調低,由AAA下降至AA-。不過,其間日本政府債券並沒有因供應增多及評級被降而受壓,因為通縮不斷惡化,債息不升反跌,十年期孳息由90年的8厘水平,輾轉下跌至現時的1厘水平,支持債券價格造好。
無論短息去向如何演變,長遠的息口走勢仍取決於長遠的環球趨勢。環球息口於過去多年持續下跌,主要受惠於三大因素:
(一)新興市場國家生產成本甚低,環球一體化造就了生產線轉移,變相加快了這些國家輸出通縮;(二)高新科技提升了生產力,改善了貨品質素,並降低了生產成本;(三)互聯網普及化增加了產品價格的透明度,激化企業與企業、國與國之間在價格上的競爭,有助遏抑通脹。
這三大趨勢在未來十年之內也難以逆轉,加上科技泡沫爆破後,勞工及生產設備依然過剩,現時地區政局及經濟前景不明朗,令全球潛在的通縮風險逐漸增加。多國息口傾向下調,故優質債券仍有可為。

歐洲債券較可取
以標普AAA評級、擁有美國聯邦政府完全信任擔保之債券基金為例,其每月派息率可達4厘或以上。該債券組合之平均存續期為兩年(即息口每上升或下跌一厘,對基金價格的影響約為兩厘),故此除息後價格的波動性不高,設有每月派息機制,過去一年錄得溫和升幅,十分適合以收息為主要目的的定存客戶。
假若要爭取較大的債券價格升幅,現時歐洲達投資級別的債券無疑較美國的更為吸引。歐洲經濟較美國為弱,在未來季度息口下調的空間會較美國為多,可考慮國家級別的債券組合,同樣有每月派息選擇,一般平均年期較長,除息後的價格波動較上述美國債券基金為大。
如讀者有任何疑問,歡迎傳真至Citibank:29628880。
潘國光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
投資研究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