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災難面前 - 李怡

李怡專欄:災難面前 - 李怡

羊年大年初一,發生了美國太空穿梭機「哥倫比亞」號返回地球降落前十多分鐘在空中爆炸的慘劇,七名太空人罹難成為美國繼「九一一」之後又一次「國殤」。
大年初二,哈爾濱酒店大火,有三十三人死亡。羊年除了占算並不吉利之外,初一、初二發生的災難,也不是好兆頭。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有輿論認為,美國在「國殤」面前,民意不容兩黨鬥爭,而要求團結,總統布殊也當起全國的「家長」來撫平國家創傷,他在內政外交上會更加強勢。
內政上,布殊政府周一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本來極富爭議,但在「國殤」面前,共和、民主兩黨的分析家認為,財政預算的辯論將變得沉寂。外交上,民意本來較多人傾向應爭取以外交手段解決伊拉克問題的,但由於伊拉克人對「哥倫比亞」號的爆炸,高興地說是真主對美國的懲罰,因此相信布殊的攻伊決策會因這次「國殤」而獲得較多民眾的支持。

布殊因災難而爭取到民意的支持,這不是第一次。他在二○○○年以有爭議性的微弱多數擊敗民主黨的戈爾並登上總統寶座之後,民意的支持度一直不高,直至二○○一年的「九一一」之後,他成功地發表幾次重要的演說,尤其是對參眾兩院發表的演說,使他在美國人心目中樹立了國家領導者的地位,民意支持率一度達百分之八十幾。
這次「哥倫比亞」號爆炸後,布殊發表全國演說,安撫受創的美國人民的心靈。他在發表演說前,逐一打電話給遇難太空人的家屬,對他們表示慰問,在全國演說中,他再度讚揚太空人有勇氣、膽量和理想,知道生命中有更崇高的目標,「美國人更加懷念他們。」他又安撫太空人的家屬:「你們並不孤單,整個國家都與你們一起悲傷,你們所愛的人永遠得到這個國家的尊敬與感謝。」他誓言,幾個太空人「為之犧牲的事業仍將繼續,我們探索太空的旅程將會繼續。」
布殊說出的,正是美國多數人的心聲。他感性地對太空人家屬說:「我但願此刻我在你身旁擁抱你,流淚,安慰你!」他同時又理性地表示,「令他們喪生的原因今後還會繼續存在,人類渴望去發現與了解,我們因而被領至人類世界所未知的暗淵。」
布殊在「九一一」與這次「國殤」之後的演說,顯示出他對受難者及他們家屬的感同身受般的同情,並再一次呼喚起美國社會對自由、民主、人權的共同價值觀及探索太空的理想。災難對美國自是不幸,對布殊的執掌政權卻帶來正面的支持效應。
香港市民近幾年的災難可謂多矣!我們幾曾見過香港領導者表現出對市民的感同身受的同情?面對災難,董伯的民望只會每下愈況,甚麼時候會因災難而民望反而上升?當然,像「八萬五」這種災難根本就是董伯一手製造的。
李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