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開始就總統布殊提出的財政預算進行辯論,2003和2004年度估計赤字分別為3,040億和3,070億美元,其中包括減稅和增加國土安全開支,能否獲通過,仍待揭曉,但數字並沒有把向伊拉克開戰所需的費用計算在內,有分析家認為,若能速戰速決,戰爭經費應在500億美元左右,近日債市已作出反應,盯緊!
儘管布殊將赤字歸咎於經濟衰退和反恐戰爭,為政府帶來沉重負擔,可是在2001年當布殊接過了克林頓遺留下來的「燙手芋」(作大未來財政收益和繡出一幅美麗遠景)後,聰明如布殊內閣及智囊,難道不能辨認出,從種種迹象顯示,美國經濟已是強弩之末,甚麼未來10年(2001至2010年)將有接近6萬億美元的預算盈餘,簡直是在癡人說夢(筆者當時曾指出投資率與儲蓄率出現大背馳,經濟泡沫一旦爆破,這個數字必成泡影)?為何布殊政府仍然堅持提出1.35萬億美元的減稅方案,豈不是自欺欺人?
當然有人會反駁謂,有誰會預料到有「911」事件的發生,以及揭發企業會計醜聞而導致經濟和股市滑坡,令到政府不但庫房收入大減,反而要為反恐增加支出,才會出現赤字?聽來有其道理,但人們可不要忘記,脹過「龍」的氣球始終要爆,只不過是時間和程度問題,難道股市是被「911」和會計醜聞所引爆?即如香港房地產市道,大埔甚麼山莊可賣到萬多港元1平方呎,「八萬五」只是加速其爆破,並非主要誘因,試問有誰敢說沒有「八萬五」,樓價不會崩潰?日本、新加坡、南韓、泰國沒有識玩「移形換影」、talkingwithoutspeaking的董伯伯,今天房產市道又如何?
佔GDP約3%的財赤預算,何足掛齒?不過好大喜功、自以為是的布殊及內閣、智囊們卻應自我檢討一番才是!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