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捐窿三青年」勘察發現<br>將軍澳地下渠棲息大閘蟹

港大「捐窿三青年」勘察發現
將軍澳地下渠棲息大閘蟹

【本報訊】不要以為地下世界只有蝙蝠俠和他的戰車,原來在九曲十三彎的黑暗隧道,隱伏着一群群的蝦和蟹。香港大學三個「捐窿的青年」個多月前深入地下水道勘察,發現那裏除了有蝙蝠之外,還有大閘蟹和淡水蝦。 記者:蔡元貴

三個捐窿的青年是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研究員陳國勤博士、博士研究生張思敏與任秀慧。他們在個多月前深入兩條地下水道:將軍澳井欄樹雨水渠和鹿頸雨水渠,調查地下水道生態。

螢光棒防迷路
研究員手持大電筒,摸黑探索,沿路在牆壁貼上螢光棒做記認,以防迷路。他們在牆壁上發現了香港並不多見的小蹄蝠,牠們只在晚間出外覓食,日間則躲在引水道內休息,然後又發現到很多淡水的沼蝦和日本絨螫蟹。日本絨螫蟹是大閘蟹的一種,雖不是香港人常吃的品種,但一樣可以食用;他們又見到少量活躍米埔的俞氏弓蟹。

「水渠乜都有」
將軍澳井欄樹地下水道是渠務署引雨水入海的水道,鹿頸水道則是引雨水入船灣淡水湖的地下引水道。地下水道平坦,沉積了不少經河流沖入來的沙石,具備了蝦蟹及某些魚類棲息的條件。
日本絨螫蟹,專在鹹淡水交滙處繁殖,在河口產卵,由於兩條水道的出口不是入海便是進入近海的船灣淡水湖,估計蝦蟹在產卵後沿水道爬回內陸,並且沿途覓食。鹿頸水道的水位遇上大雨時可達一點六米,每場洪水都會帶入大量泥沙和魚兒等小生物。
蝦蟹能活躍於黑暗水道,是因為他們是天生的捕獵能手,擁有一對強而有力的鉗子,捉食昆蟲和魚兒,張思敏說:「啲水渠乜都有,市民亂拋垃圾,連死魚死狗都會沖入水渠,蝦蟹基本上所有生物都食,所以佢哋唔怕唔夠食物。」

水道四通八達
水道四通八達,連接內陸河流、海洋甚至市區。張思敏說,如果市民隨意把非本港原生的外來物種棄置,很容易破壞自然生態,她就在水道內見過兇猛無比的外來魚類食人䱽。墨西哥就曾經發生過大量大閘蟹從街道渠口湧出的駭人場面,歐洲亦曾出現過唐蝨淤塞渠道的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