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昨日(2月2日)是美國海關要求運貨至美國的商人,在落貨24小時前提交電子報艙單正式實行的日子,但葵涌貨櫃碼頭未見堆積如山的貨櫃。香港政府及業界雖認為,有相當數量的付貨人未適應新例,貨箱可能在香港碼頭滯留數天,但由於未來一兩個星期仍是農曆新年的淡季,真正的考驗會在2月中出現。
美國海關為了加強反恐,與多個港口簽署反恐貨櫃安全倡議(CSI),並實施連串新措施。對香港付貨人影響最大的一項,是要求運貨的輪船,在香港開船前24小時,由付貨人以電子方式報艙單,否則貨輪到達美國港口時,將不獲准卸貨,船公司甚至會被處罰。因此,船公司在不願干冒風險的前提下,若有付貨人未能如期報艙單的貨箱,則其貨箱在香港碼頭肯定會被拒上船。新例去年11月1日實施,但有60日寬限期,即美國時間2月1日(香港時間2月2日)屆滿。
專責港口航運及物流的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副秘書長范偉明表示,港府也知道部份付貨人,特別是中小企仍未適應新例,但會留意實際情況,再決定可以給予中小企何種幫助。他又指出,新例正式實行的日子,適逢香港農曆新年,出口的貨量較少,各方可以觀察與美國簽約的其他港口運作情況,再作應變。
香港付貨人協會總幹事何立基表示,根據船公司馬士基的調查,約35%的付貨人未能按新例報艙單。馬士基的客戶以大企業居多,所以他估計中小企,特別是那些一人公司的不合格率會更高。
但他不大擔心會出亂子:「香港人好靈活,未到最後限期唔會做到最好,最怕係有啲大頭蝦同埋真係(有公司)唔識新例,但係只要試過上唔到櫃造成損失,他們自然會想辦法改善。」
另外,他說平日一天會有約6000個櫃離港,農曆新年間每天只有600個左右,影響相應減少。直至2月中,碼頭恢復正常運作後,真正的考驗才來臨。
現代貨箱碼頭發言人也預計,新例實施對碼頭影響很小,若付貨人未能及時報艙單,船公司會拒絕讓貨箱上船,但由於農曆新年期間貨箱數量不多,預計不會造成貨箱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