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遇難的「哥倫比亞」號太空穿梭機,原來還首次載着一個由北京景山學校學生親自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
「哥倫比亞」號在這次太空飛行任務之前,曾向全球不同國家的學生徵集實驗項目。當時,中國各地中小學生提出了近九百項方案,最後由北京景山學校女中學生李桃桃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擊敗眾多對手入圍,成為中國首次與另外五個國家學生所設計的實驗項目,一同搭載穿梭機,在外太空進行測試。「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主要研究太空失重環境對蠶卵、蠶的幼蟲和成蟲等發育的影響,並探討通過太空環境改善蠶絲品質的可能性。
李桃桃昨日獲悉「哥倫比亞」號遇事後情緒激動,她說:「我真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很難過。」
有份參與設計的另一名景山學校學生趙辰和表示,他們曾於去年七月專程到美國進行了「哥倫比亞」號升空前的前期試驗,並提交了有關裝載步驟的方案。趙辰和說,一班同學由最先不熟悉蠶蟲,到完成整項設計,其間經歷了反覆餵養、多次失敗、不斷調整設計的過程,原本和其他幾個國家的學生一樣熱切期待着「哥倫比亞」號反航,沒料到發生了意外,實在令人遺憾。
除了中國的太空養蠶實驗外,「哥倫比亞」號上還搭載着由澳洲一群學生設計的蜘蛛在無重力底下吐絲結網實驗。
新華社/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