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過年,吃飯沒有南方人來得講究,至少他們不會在年初一茹素、在年初二吃我們所說的開年飯。不過老規矩始終是有的,就是飯桌上一定要有餃子,兼有四碟八碗之分,即是四碟涼菜、八碗小菜,而且餸菜裏面一定要有魚,取其「年年有餘」之意。我很幸運,在漫天風雪的北京新年,敲開了蘆大媽的門,嘗了一頓溫暖沁心的民間盛宴。
記者:虞敏 攝影:Manny
對北京胡同的瘋狂熱愛,實在不能用三言兩語來形容,總覺得在不知名的巷弄深處,藏着價值連城的老東西。為着這個幻想,穿梭胡同裏尋幽,四合院的門大都沒有上鎖,輕輕推開門,遇上了老先生老太太,搖着他們的手,求他們說說年輕時京城裏的故事……
蘆大媽七十一歲了,健步如飛,並不是那種纏腳裹足的老太太。「這是二百五十多年的清朝老房子,以前四合院裏住了七、八戶人,大概有50多口吧。現在大部份都搬出去上了樓,只剩下兩戶人。」那為甚麼不搬呢?「我們都老了,住着有感情,而且上樓下樓不方便,還是住在四合院裏踏實,吃完飯走出門就是什剎海,到湖邊散散步幫助消化。」這時候蘆大媽8歲的外孫插了一嘴:「冬天的什剎海最好玩,出了門走5分鐘就可以到河上溜冰;夏天也好,河裏面有野鴨子,我最喜歡躲在草坪裏捉迷藏。」四合院裏還有甚麼老東西嗎?「剩下的少,都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給砸了,只有這個砸不掉。」蘆大媽指着屋裏面的木屏風:「這叫『隔斷』,跟這老房子一樣有二百多年了,以前的人都拿它來隔開大廳和內房。」
我們一直閒聊,蘆大媽的兒子也一直在廚房裏張羅飯菜。「這菜一直是我做的,不過兒子出國了,每年回來過年就爭着下廚,叫我歇着甚麼也別幹!」蘆大媽的語氣滿溢幸福:「看,他連餃子也不用我包了,全都是自己弄。」過年的菜式有講究嗎?「也沒有,現在的人都流行上館子吃,只要有魚有肉就可以了。」但是初一不是要吃齋嗎?「我們沒這規矩,其實從年廿三過小年,一直過到正月十五,天天吃肉也沒問題。不過以前有些老太太的規矩,是在年三十半夜十二點端出餃子來,意思就是團團圓圓。我們家倒簡單,吃晚飯的時候有餃子就可以了,還有不少『老北京』過年一定要做四碟八碗,我們家有時候也沒所謂,反正都有涼菜熱菜,碗裏面大魚大肉就得了。」蘆大媽果然不是一個纏足的老人家,全家十四口都回來了,跟不跟老規矩,也能過一個開心的年。
胡同裏的新年
吃過了蘆大媽的過年飯,我又推開了另一道四合院的門。門後面是武大爺,兒女們同樣都搬了上樓,只剩下老伴和孫女住在四合院裏。「夏天的時候,四合院裏最漂亮,因為滿院是花,還有葡萄架上的攀藤植物,到處都是綠色。」武大爺慨歎我來得不是時候。「曾經有人出價二百五十萬想買下我的四合院,我沒有答應。住慣了這裏,高樓不見得舒服。」
武大爺侃侃而談之際,老伴走了過來換煤。原來四合院的冬天,全靠屋子裏燒煤的暖爐獲得暖氣。武大媽嘮嘮叨叨:「老房子結構舊了,用電的瓦斯暖爐進不來,只能燒煤,一天燒十塊煤,每塊三毛六,一個月才百多塊,有個朋友一個月光是電暖爐就花掉了一千六百元,真貴!」
換過煤,武大媽又回到廚房做菜。武大爺跟我說起過年的習俗:「在年三十的時候,我們都會在窗子上貼剪紙,圖案裏面都有魚,是『年年有餘』的意思。通常門外的『福』字要倒貼,窗花上的『福』字正貼就可以了。」原來和我們一樣。在我追問之下,武大爺說起了「福到」的故事:「那時候大臣們準備了許多貢品送進宮裏給慈禧太后,但是匆忙間有個小太監把『福』字倒貼了,為免遭殺頭之殃,太監李蓮英靈機一觸,一進門就向慈禧叫道:『老佛爺,福到了!福到了!』」
胡同遊
費用:人民幣180元
地址:北海公園後門西側100米處
電話:86-10-84634451,84634452
在北方,每逢過年都要吃餃子慶賀團圓。緣由是做餃子前先要和麵(搓麵),而普通話的「和」讀音與「合」相同,此外餃子的「餃」與「交」字是諧音,而「合」與「交」都有相聚之意。
剪紙自北朝(386-581)開始出現,迄今已有千多年的歷史。以前都是農村婦女賦閒在家的手作,圖案大都圍繞農村生活的風俗習慣而製作,其中吉祥圖案寓意辟邪得福,娃娃、葫蘆、蓮花象徵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魚蟲則描述幸福快樂的農村生活。
出門提一提
機票:須持回鄉證或回鄉卡入境
貨幣:1港元約兌1.06人民幣
旅行團:北京(春暉園溫泉度假村)五天超級豪華直航團(PAC05),行程第四天乘坐人力車遊覽胡同,團費$2,699起。查詢:21088888(康泰旅行社)
鳴謝:康泰旅行社、中國鐵道旅行社、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春暉園溫泉度假村、華潤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