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作家馬努埃爾寫了一本叫《火與灰》的短篇小說集,有一篇《值得回憶的半個麵包》,寫的是窮戶過年時的處境。
窗外北風呼嘯,一屋人,圍着爐火,不是緬懷,就是抱怨,老太太連看到一隻貓在爐火旁伸懶腰,也覺得不順眼,瞪着牆上巨影暗罵一句:「該死的貓總是吃得飽飽的。」人,竟然妒恨貓能吃到老鼠。
日子,怎麼一年比一年難過?因為無聊和惶惑,大家開始打孩子,罵狗,不斷為大小事情爭議。
然後,在這個風雨欲來的下午,一個黑色的身影在遠方的山丘出現了,他手握獵槍,但很快就消失在岩薔薇的陰影裏。
「是你的丈夫嗎?你看見他帶着甚麼東西了嗎?是不是兔子?」阿曼達說。
這時候,屋裏人忽然靜下來,「兩個女人站在門檻上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就連破屋似乎也在分享她們的希望。破屋已經近乎坍塌,太陽和風雨剝下了它的石灰牆皮,並在牆上打開了一道道縫隙。屋頂上出現了不大的凹處,像兩端指向天空的弦月。沒有玻璃的窗戶成了歪歪扭扭的黑洞,驚奇地望着平原上咄咄逼人的淒涼。」
結尾,都在破屋上着墨;雖然平原上,有的只是「咄咄逼人的淒涼」,但破屋,畢竟在分享着人的「希望」。日子過得再壞,我們還是得相信:明天,該會好一點。不是「政府」這樣的東西會讓我們過得好一點,是我們該學會怎樣面對明天;我們會調節自己的「希望」,昨天希望吃到鮑魚,明天,可以希望吃到兔子。
兔子也吃不到,我們還可以望着岩薔薇的陰影,忐忑地等待;或者抓起獵槍,走到樹林裏去,跟虎狼們說一句:「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