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碧斯年代的終結

平心而論:碧斯年代的終結

新春伊始,祝各位讀者羊年進步。
報載,聞名全球金融界的摩根士丹利首席投資策略師碧斯(BartonBiggs)終於離開工作了20年的公司,自立門戶去。
碧斯成名於80年代初,那是一個充滿疑惑的年代,一方面超級通脹(hyperinflation)在當時新任聯儲局主席PaulVolka的打壓下似有回落之勢,另一方面人們又懷疑他也像前數任局長一樣,最終會被通脹擊敗。在這當兒,碧斯連同數位策略師不斷著文鼓吹PaulVolka會成功,並且反覆說明80年代初定會走上減緩通脹(disinflation)之路,大膽推測通脹和利息會跌至單位數,股市將會隨之大升。

揚名20年前無古人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因此他和當時一些持相同觀點的策略家都名成利就,其中包括美林的StanSulvigsen、CJLawrence的EdHydman等,但能夠維持名聲達20年,而又能揚名海外的似乎只有碧斯一人。其中主要原因是他有很宏觀的經濟視野,也對過去各種各類的資產回報有透徹的研究,所以思想往往不被困於一時一地。例如在80年代初,當美國絕大部份基金經理還只局限於投資本國的時候,他已鼓吹人們投資到日本和德國去。到了90年代初,他又介紹基金投資東南亞,包括香港。因他歷年來着重國際性投資,吸引了很多追隨者,也直接催生摩根士丹利指數,成為國際投資回報指標。

碧斯也像很多名家一樣,間中也有分析錯誤的時候,但他會率先承認看錯,並且列舉看錯理由。事實上,看他文章的大多是機構投資者,他們是極聰明而且身經百戰的人,那有不知人有失手的道理。他們肯每周看碧斯文章,也是因為他除了寫財經評論外,還間中寫書評和遊記,後者有時比前者更精采。再加上碧斯文章實在好,所以在沉悶的市況下,難得有機會讀到碧斯那些尋幽訪勝的遊記,真有飄然物外之感。他的書評也是一絕,除了評財經書刊外,同時也介紹其他領域的書,特別是那些有水準但未成名的作家。現在名聞世界的軍事間諜小說名家TomClancy是因他推薦而名揚國際,筆者猶記得當年承蒙他送贈TomClancy成名作《紅色風暴》(HuntforRedOctober)的初版,是由美國海軍軍校印行給軍官作參考書,因為當時尚未有出版商肯投資出版。當時我們曾戲言,他對發掘未成名作家跟發掘未曝光的好股票同樣獨具慧眼,他對此笑而不答,但臉上表情卻頗有自豪感。

退而不休再戰沙場
赫德遜河(HudsonRiver)的後浪同樣推前浪,聰明如碧斯應有此悟,這也是時候結束與大摩長達20多年的關係。事實上,作為金融界的權威人物(guru),他已成名近20年,在瞬息萬變的金融世界中可算是異數,比起他的前輩guru如HenryKaufman,JoeGranville等只能維持數年光輝實在好很多。碧斯的離去,代表一個投資年代的終結,這個投資年代以80-90年代為期限,其特色是低通脹、低利息、投資工具多元化、領域國際化。
此次碧斯離開大摩也是退而不休,據報道,他將與夥伴成立一間對沖基金公司,實行再戰沙場。但據以往經驗,大多數離開大行的老將,鮮有能獨立再創輝煌,同樣在98年離開大摩的顯赫guruDavidRoche,也不是年多以後便歸沉寂。這好像是金融界名人的宿命,中外皆然,應了麥克阿瑟將軍離別演說的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消失。」(oldsoldierneverdied,butfadedaway)。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