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慟一頁 畢生難忘

悲慟一頁 畢生難忘

美國當初研製穿梭機,是要發展一架能取代火箭,兼且可重複使用的載人太空船。
事實上,英國、法國、德國曾構想用三支相同的三角翼火箭構成飛行器一起發射,其中兩支作為推進器,到了太空軌道後脫離,只可惜沒有一個計劃能付諸實現,只有美國能將這夢想成真。
沒料到,它的命運卻以悲慟一頁告終。

一九五九年,美國空軍和波音公司簽約,製造一架有人駕駛的三角翼太空滑翔機,裝在巨型大力神火箭上發射入太空,然後像今日的穿梭機一樣滑翔回地面,但這架名為「動力-高」的穿梭機原型剛要裝配的時候,整個計劃突然取消。
七二年初,第一架真實尺寸的穿梭機雛型獲得批准製造。美國洛克威爾公司成為第一架穿梭機的主要承造商。七六年九月十七日,穿梭機的裝配工作終於完成,稱為OV-101(OrbiterVehicle)。之後,這架穿梭機便以當時有名的連續劇《星空奇遇》中的太空船「企業」號(Enterprise)命名。

穿梭機升空計劃曾一度停頓
不過,「企業」號只是建造來進行飛行、着陸和其他各種試驗的,仍不是一架能夠進行全面作業的穿梭機。直至八一年四月十二日,「哥倫比亞」號(Columbia)點燃三具主引擎並發出隆隆巨響,數秒後,「哥倫比亞」號就在上千萬人的注目之下升空,成為人類史上首架成功載人升空的太空穿梭機。
之後,美國又陸續製造了「挑戰者」號(Challenger)、「發現」號(Discovery)、「亞特蘭蒂斯」號(Atlantis)、「奮進」號(Endeavor)。雖然「挑戰者」號八六年升空爆炸,穿梭機升空計劃一度停頓,但八八年九月穿梭機恢復任務。穿梭機每部造價約164億港元。

在德州休斯頓的太空總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在等待「哥倫比亞」號的消息。 美聯社

以色列太空人拉蒙上周日在「哥倫比亞」號無重狀態中吃玉米片的照片。 美聯社

以色列首名太空人拉蒙的妻子擁着五歲女兒,眼中有淚,等待丈夫消息。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