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風暴後樓市一蹶不振,二手市場交投淡靜,惟獨公屋第二市場放盤的業主差不多必賺離場,若以首年折上折時購入單位的業主,更可能勁賺近兩倍,當中尤以華貴邨高層的無敵海景最吃香。 記者:羅少玲
房屋委員會自九八年開始推行租置計劃,至今已推出三十個屋邨發售,約售出近八萬個單位,多為樓齡十年以上的市區屋邨。
公屋居民在計劃推出首年時購買現居單位,獲全額折上折,即售價可低至市值的百分之二十二點五,大部份單位首年售價均低於三十萬元。
公屋住戶購入單位兩年後,可毋須補地價將單位售予綠表申請人,首三期合共逾五萬五千個單位的轉售限期已經解凍。資料顯示,過去兩年成交價最高的十宗成交,以首期推出發售的香港仔華貴邨最多,成交價亦最高,其中最高成交價由華貴邨二座一個高層單位保持,淨賺六十萬元,利潤達兩倍。
此外,青衣長安邨及黃大仙鳳德邨也是備受買家歡迎的公屋屋邨,其中長安邨八座一個中層單位去年初售出時,淨賺四十萬元,利潤也近兩成。(見表)
中原地產代理研究部高級經理黃良昇諷刺政府制度僵化,迫夾屋業主破產的同時,卻迫公屋居民發達。
他指出,政府的停售居屋政策,間接對公屋業主更具保障,亦增加出售時獲得好價錢的機會。
他說,私人樓若擁有海景及高層兩大因素,必在樓價中高價值反映出來,但房屋署卻將這些因素評為低價值,沒有在價格中反映,現時能夠勁賺近兩倍的公屋單位即多為高層及海景單位。
他又指出,雖然居屋也有第二市場,但相比公屋第二市場便遜色得多:「雖然大家都賺了補價,但公屋賺埋折上折。」不過,在成交量及選擇多這兩方面,公屋第二市場則及不上居屋第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