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應有新氣象,但美國出兵伊拉克這件全球矚目的事件卻全無新意可言。猶記得當年老布殊發動海灣戰爭時,他同時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理念。當時蘇聯變天,東歐國家改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權執政,共產主義壽終正寢,全球由兩大敵對的意識形態支配的世界格局亦頓然消失。在這種情形下,伊拉克貿然吞併科威特,老布殊在一致支持下出兵,捍衞科威特的國家主權。世界新秩序這個理念的其中一種詮釋就是世界已免除意識形態的衝突,可以一起捍衞國際上公認的原則。
馬國明
後來的事態發展卻是美國處處以自己一國之利先行,置國際道義於不顧。最典型的例子是聯同中國拒絕接受國際法庭的仲裁和拒絕簽署致力防止全球氣溫上升的《京都條約》。在小布殊手上,老布殊的新秩序變回舊秩序。
MilanRai的《WarPlanIraq》便指出,小布殊出兵伊拉克,目標是要除去侯賽因,扶植一個親美的政權。但以伊拉克的政治形勢而言,一個親美的政權必然是侯賽因的翻版。今日的伊拉克本是奧圖曼帝國治下的三個省分,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攻佔與德國結盟的奧圖曼帝國在中東的屬土,將三個省分合併為今日的伊拉克。又扶持只佔少數的遜尼派和軍人,統治南方屬大多數的什葉派和北方有分離傾向的庫爾德族。伊拉克是一個典型由殖民者用強權湊成的國家,殖民者走後便只能任由侯賽因這類獨裁者透過血腥鎮壓來維持統一的局面。
當然,以美國的實力,在除去侯賽因之後,可以全力協助伊拉克建立一個真正能夠代表人民的政府,但這樣的一個政府一來未必親美,二來極可能引致其他獨裁統治的阿拉伯國家出現政局不穩。
因此,除去侯賽因之後,美國只會扶植另一個侯賽因。不要忘記現在被美國視為眼中釘的侯賽因,原本是美國的盟友,打了十年的兩伊戰爭,很大程度上是侯賽因代美國出頭,教訓曾是美國頭號敵人的伊朗。侯賽因其實只是像很久以前甘心為港英政府賣力,現在則加入愛國陣營的機會主義者。
《WarPlanIraq》幾乎沒有觸及攻打伊拉克的軍事問題,而是集中討論戰事背後的政治含意。用翻版侯賽因來代替正版侯賽因的最大政治意義就只是延續小布殊在九一一之後的政治強勢,可讓他能順利連任。其實伊拉克和九一一並無直接關係,至少美國也不能掌握任何證據。《WarPlanIraq》輯錄了部份九一一死難家屬的見解,其中一位指出九一一的本質是國際罪行,對付的辦法是追緝兇徒,繩之於法,而不是攻打一個沒有直接關連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