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互相祝好的傳統值得珍視 - 盧峯

蘋論:互相祝好的傳統值得珍視 - 盧峯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Hobsbawm)是一個喜歡挑戰權威及傳統的學者,年前他編了一本名為"TheInventionofTradition"的書,便收錄了好幾篇很有趣的文章,指出很多現時被視為歷史悠久的傳統禮儀、儀式或盛典其實並沒有那麼源遠流長,有不少更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甚至最近幾十年的產物。

典禮盛事激民心
例如書中一篇由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DavidCannadine寫的文章就指出,英國皇室的很多儀式及盛典雖然看似歷史悠久,但實際上它們都是近代的產物,特別是一八七○年以後的產物。例如皇室成員的盛大婚禮,在二十世紀以前是絕無僅有的,直至一九二二年英皇喬治五世把瑪麗公主(PrincessMary)的婚禮搞成出動御林軍、馬車及巡遊隊伍的盛大禮儀後,英國皇室成員的婚禮才成為充滿各種禮儀的盛事。
那為甚麼英國皇室會突然「發明」這個新的「傳統」呢?是因為瑪麗公主的婚禮實在太成功了,整個儀式令英國人民重拾跟皇室的聯繫,令英國人民重新展現對國家及皇室的熱情擁護。在英國皇室影響力不斷削弱、在英國國力日走下坡之際,英國需要的是可以鼓舞人民向心力及士氣的東西,既然這些皇室慶典有這樣的功能,英國政府及皇室自然樂見這些慶典變成歷史傳統的一部份。

除去不安與憂慮
中國及香港也有不少傳統的慶典及儀式,在重要節日如農曆年的時候尤為明顯,例如派紅封包、貼揮春、拜年以至逛年宵市場等。這些傳統儀式、禮儀有多少是源自農村社會的習俗、有多少是現代商業化社會後的「發明」,恐怕需要研究歷史學、民俗學的學者進一步研究。
然而不管這些傳統習俗、儀式、禮儀究竟源自何時何地,一般市民顯然都樂於跟隨這些傳統習俗、跟隨這些禮儀;這也許是為了圖個熱鬧,也許是為了圖個安心,希望把過去一年的不安及憂慮除去。更何況新年習俗、禮儀都會有互相祝好、互相問候的味道,例如親友在新年見面時互祝對方發財、平安、健康等。
在香港面對前所未見的困境及動盪、在市民都要面對不明朗前景之際,這種互相問好、互相祝福的傳統只怕更有需要、更有積極意義。我們希望,不管環境順逆,這種互相祝好的傳統過年禮儀都能繼續下去。在此,我們祝願讀者新年進步、萬事如意!
(國)年宵吸引不少市民湊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