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個星期日晚都播放香港電台的中文金曲特輯,竟然在輯錄「最有前途新人獎」的片段中見到十多年前還是夢劇院的自己。
那是1990年的事了,當年這獎項是混合賽,草蜢拿金獎、許志安拿銀獎、夢劇院拿銅獎。
在其他年份,黎明當年只是拿銀獎,被曾航生壓倒。
也有一些金獎得主已退出歌壇,嫁人的嫁人,淡出的淡出。
其實,別人眼中的「最有前途」一定可以作準嗎?也許今天A在盡領風騷,人人都覺得他最有前途,但歷史告訴我們今年的好並不代表明年也能穩守;也許今天B被視為冷馬,誰知經過一番磨練之後卻後來居上。
得到一個獎項或銜頭,如果善用的話,以後的路會較易走,但獎項與銜頭絕對不是一張直通車票。
娛樂圈也有個說法,拿了影帝的會衰三年,為甚麼獎項變成像惡咒般?得獎會不會是有其壞處,尤其當勝利沖昏頭腦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