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明
近日居屋貨尾之去向,成為城中熱門話題。然而,如果協商成功,把兩大居屋出售的話,到底是誰會得到好處?可以肯定的,這一定不會是政府。因為香港的地產商向以精打細算見稱,如果價錢不是十分吸引,他們會感興趣嗎?發展商既然可平買居屋,亦自不然會將之平賣,繼而引發新一輪的減價戰,令樓市再跌,此招頓令孫公的「九招」化於無形。
又有不少人提議,不如將紅磡紅灣半島及牛池灣這兩個居屋屋苑公開投標以示公允,同時保障政府合理收益,表面看來,似乎並沒有很大問題。但暫時停止土地拍賣既是已定之政策,言猶在耳,政府又自動拍賣屋苑,並帶頭增加樓宇供應,此舉實屬自摑嘴巴,不管拍賣成績如何,市民對政府的政策信心盡失,樓市又何能復甦?
九七回歸以來,政府給人的印象已是朝令夕改。市民在銀行的存款量達二萬億,但怎樣也不肯拿出來消費、投資置業,就是信心二字作怪。如此下去,市民的信心只會繼續江河日下,而特區政府再做任何措施也難力挽狂瀾了。
短期來說,因政府出售居屋貨尾而得益的,只有個別的地產商。長遠而言,受害的是政府、是市民、也是那些受一時之惠的地產商,筆者甚至敢言如交易成功,將來買了此等單位的市民亦會成為新一批的「樓蟹」。
與其如此,政府倒不如考慮將這兩個屋苑租給一些對此等屋苑有需求的市民,政府既可有一定收益,市民亦會清晰理解政府的房屋政策,更不會與個別地產商有「私相授受」之嫌,到樓市復甦之時,此等屋苑自然可以高價賣出,到時皆大歡喜了。
請政府不要再用那樣短淺的目光看待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