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高中球員直接加入NBA已漸成一項趨勢,但是否理想卻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高中球員大多心智未成熟,球技亦未及全面,應參加大學賽事多作磨練;支持者則指棒球及北美冰棍球均有許多高中畢業球員簽職業合約,於理並無不對。
豐厚薪酬對來自貧窮家庭的高中球員極具吸引力,NBA新秀遴選首圈被選中的球員均可獲得至少三年、總值數百萬美元合約,誘惑力奇大。
美國大學運動員協會(NCAA)對業餘球員定義的執着,以及欠缺靈活的處事方針亦驅使許多有潛質的高中球員捨棄大學寧選NBA。
大學籃球在美國仍受歡迎,電視轉播費及其他收益(門票、紀念品等),是一盤大生意。球員乃比賽的賣點,但礙於業餘身份,不能光明正大地收取費用,雖獲免費教育,但不少人志不在此。
對於部份來自貧困家庭的球員來說,若有機會賺快錢,改善自己和家人生活環境,外人怎能妄下批評?
已成立數年的NBA乙組聯盟NBDL,可助這些高中球員提高水平,NCAA亦應放鬆對大學球員收取回報的管制,令更多有潛質的高中球員願意先上大學,使大學籃球更具吸引力之餘,亦可加強球員的技術基礎,對NBA及大學籃球乃雙贏局面。
ESPNNBA評述員張丕德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