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前講到美國科技股向來有不派發股息的習慣,它們以「不欲被指為無擴展空間的成熟企業」為藉口而不派發股息,傾向把多餘的資金用以從市場回購公司股份,令股價上升,間接為股東增值。這是美國科技股不派股息的「善良」原因,但個別公司不派股息,可能另有內情。
正如前文所講,美國科技公司向來流行以大量公司的認股權(Option)派發給高級員工,作為部份酬勞,而派高股息卻不利持有大量公司認股權的高層,主因是每當公司派股息時,在股息派發除淨後股價大都會相應下調,認股權的價格亦會隨之下跌。股東因有股息,補償了股價之下調,但持有認股權的管理層卻無股息補償,只可眼光光看着他們的期權跌價及財富蒸發,因此他們有不派股息之動機。
但是,把剩餘的資金從市場回購公司股份,卻又不同了,回購除可減少公司發行股數外,亦可令股價上升,認股權價格也會隨之升值,你猜持有大量公司認股權的管理層會選用哪個策略?
在美國總統布殊的六千多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中,扣減(或取消)投資者的股息稅這一項是重頭戲,若得以落實,可令資金流出債券市場,流入股市,其功效與調低利率相似。
由於減息令債券價格上升,吸引早前持有債券的投資者獲利回吐,同時債券的孳息率(Yield)亦會隨減息而下降,其吸引力也因而下降,減低持有債券的投資者繼續持有之意欲。此外,欲投資債券的投資者亦因回報低而卻步,減息可謂將資金由債市「趕」出。
至於減股息稅,據《USAToday》的資料顯示,對一個於27.5%稅率區的美國投資者來說(在美國,27.5%稅率已不算高),在減股息稅後,2%的無稅股息(Tax-freedividend),便相等於現時有股息稅的3.8%股息回報。
由於這稅務優惠只限於股息,若債券與股份兩者的息率相若時,你猜美國投資者會揀選哪一項?故減股息稅無異於令資金由債市轉移至股市,其功效與減息相似。
在過去十多年,不少美國科技公司能維持每年12%以上的盈利增長,令它們可藉口把過剩資金留下來拓展業務,但是近年這些大企業的盈利增長已大幅下降至單位數字,這將令它們再無藉口不派股息了。
此外,近年愈來愈多投資者認為公司持有太多現金便「身痕」,管理層常喜歡四出收購其他公司,可是很多時是錯誤的策略,最終招致虧損。好像現時持有最多現金的兩間科技公司微軟(Microsoft)及思科(Cisco),在科網股熱潮時,它們是當時其中最大的兩個VentureCapital,在市場大舉收購,現時回顧其收購的項目,不少是錯誤之決定,徒浪費了股東的資金,故投資者認為,公司不如把過剩的資金以股息派發,讓股東們自行決定如何運用更佳。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