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中代表溫馴的羊兒明日到臨,但原來羊還有其他形相和功用。對漁農自然護理署來說,可愛的綿羊是診斷動物身上各種奇難雜症的好幫手,實驗室裏培養細菌用的血漿便是取自綿羊,漁護署為此特別飼養了一群綿羊。曾在世界各地拍攝野生動物的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創辦人孫啟元認為,羊外表純良,但牠們其實很堅強,絕不是軟綿綿的。 記者:謝穎詩
【本報訊】漁農自然護理署自八十年代開始,在打鼓嶺農場飼養了二十多頭綿羊,研究人員每七至十日便會抽取牠們的血液作細菌培植。牠們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動物捐血者」,一直為本地的科學研究出點「綿」力。
漁護署獸醫朱潔雯接受訪問時指出,實驗室內的細菌培養機需要羊血作培植細菌之用,因血液可提供豐富的養料給細菌繁殖;至於為何要用羊血,則無從考究,只是科學界一直使用羊血至今。
她解釋,以羊血培植細菌最大的用處是為動物斷症。她舉例:「有隻動物個肝潰瘍,我哋會抽小小肝組織出嚟以羊血培植,睇睇個肝係咪受到細菌感染,又或者一啲動物傷口有膿,我哋又會抽啲樣本以羊血培植細菌,研究原因」。
朱潔雯形容,這群綿羊是對研究作出貢獻的「捐血者」,「每星期到十日我哋就喺隻羊度抽五十cc血液,佢哋平日好他條㗎,通山走,成日玩,成日瞓,佢哋嘅工作只係定期捐吓血」。這群綿羊在夏天一樣要剃毛,「佢哋夏天啲毛好污糟,啡色,又熱,一定要幫佢剃毛」,由於只得二十多隻羊,剃出來的羊毛數量不多,只有當作垃圾扔掉。
本港沒有野生的羊群,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創辦人孫啟元過去兩年多大部份時間,都在香港的山頭拍攝動物,見過野豬、箭豬、不同的鼠類動物,卻從未見過羊。
他說,在過去十年的野外拍攝經驗當中,曾在海外跟不同的羊群有過數度的接觸。最近一次是上周末趁羊年將至,到台灣屏東野外拍攝長鬃山羊。
孫啟元拍過的羊,有中國的家羊;在歐洲拍到的盤羊、半羊等。在攝影鏡頭裏見到的羊群,雖不及兇猛的野獸反應敏捷,但步伐也很快速。「啲羊很輕盈,可以好快咁跑上山崖,但佢哋嘅反應有少少遲鈍,有任何突發嘅事,佢一定望一望,然後先至識行動」。
不過,他說,在大自然野外生活的羊絕不像平時我們在旅遊節目中見到的羊群那般「軟綿綿」,「羊雖然溫馴,但佢哋好堅強,喺佢哋身上有股爆炸力,唔係軟綿綿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