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馬年大除夕。馬年對香港來說,不是駿馬,不是千里馬,而是一匹瘦馬,一匹病馬。我們希望今天就送走這匹瘦馬。
馬年除夕,筆者想起的是元朝馬致遠的「散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年的香港,是一匹瘦馬,馬年的特區政府,如夕陽西下,馬年的香港人,猶如斷腸人在天涯。
馬年伊始,董伯在民望低落的情勢下,以拉攏選舉團的超額提名,巧妙地避過了《基本法》所規定的「必須由選舉團不記名投票」這一關,從而違反《基本法》而再度連任。這一個逆民意而動的行徑,等於宣告了第二任的董政權,帶給香港人的是一場災難。
第二任的董政權,強行推行問責制,以便可以獨攬大權。問責制未經過充份諮詢,甚至連給立法會審議文件的時間都不足夠,就利用立法會的投票部隊匆忙通過。一些問責高官,連就任職位之前的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好,就走馬上任。這就注定了由董伯獨攬大權的特區政府是一個夕陽政府。
特區高官問責政府組成後,大半年來,一樁讓市民高興的好事都似乎沒有做出來。我們見到的問責官員,只是一味推卸責任,互打嘴巴。細價股風波、大學合併計劃,高官與港交所行政總裁、大學校長各說各話,上演一齣一齣的《羅生門》。
董伯與阿松說有措施會「推高樓價少少」,結果市民等了兩個月,等出來的是董伯改口說「長期來說對樓價有幫助,但短期不會立即見效。」而「救市九招」的出台又打了董伯一個耳光,因為結果竟是短期讓地產商得以乘勢抬高樓價少少,而這個短期卻委實太短,不旋踵樓價又掉頭向下。
董伯打破十月發表施政報告的慣例,推遲至二○○三年一月。特區政府官員說,目的是使多項解救失業的措施可以一起推出。市民等到了今年一月,施政報告出籠,結果是一項解救失業的措施也沒有,施政報告只是重複過去說過多次的「四大經濟支柱」,給市民的是又一次「假大空」。
董伯連任時說要「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結果馬年的主要政績就是推出市民所不急、不想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諮詢文件。馬年最後幾天,行政會議通過的二十三條立法諮詢意見滙編,竟然不顧民調結果,歪曲民意取向,硬把反對立法文件的港人說成只佔少數。同一天,港大民調顯示,市民對董伯的評分已跌至新低,對他施政滿意的只有一成四,而不滿的佔四成九。
馬年的董政權,面對財赤、通縮、失業率高企,完全束手無策,馬年董政權的表現,除了一味說謊,除了騙人,可說一事無成。董政權的管治已形成災難,市民的不滿已逐漸蘊積成憤怒了。
送別馬年,港人所期盼的是早日送走董政權這匹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