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珠三角融合的挑戰

與珠三角融合的挑戰

很多香港人認為珠三角融合,會令內地抽走本地的資源及就業機會。從統計署的數據分析,製造業、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就業人數,近年均有所下降。最近有資料顯示,港商在大陸,包括珠三角所開設的公司及工廠,共聘請一千二百萬名僱員,這數字加深市民的恐懼。不過,在危機背後,可能蘊藏着發展契機,因此香港與珠三角融合的首要目標,是如何在特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香港一直以來被大型外資企業視為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但有商界人士指出,外國中小企對「大珠江三角洲」概念及香港在珠三角的角色皆感陌生。一個由商家組成的「香港珠三角基金會」認為,若當局向外資中小企推介有關概念,讓他們明白在香港這個無論在硬件(例如基建)及軟件(即人才及法治基礎)上較內地城市先進的地方設立分公司,相信由此創造的就業職位會以十萬計。工商及科技局亦將這方面的工作,列為本年工作重點之一。
本人了解工商局有意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聘請專人推介工作。本人支持這計劃,並請當局訂下每年目標。本人認為,善用香港法治制度和國際關係的優勢,吸引外商投資,肯定較「塘水滾塘魚」式的所謂「本土經濟」,更為可取及有效。最近有黃大仙商戶投訴,謂區內騰龍墟同類性質的攤檔,搶走了他們不少生意,令營商環境雪上加霜。由此可見,欠缺深思熟慮的「本土經濟」項目,可能只是把經濟痛苦轉嫁給其他市民,而不是真正創造就業機會。

加強北上營商的保障
由於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日益密切,當局應積極處理中港兩地的司法互助安排,處理日益增加的各項糾紛。當局應與內地有關部門磋商,加強港人北上營商及工作的保障。同時,鑑於當局鮮有教育市民,有關僱員往返兩地工作時應注意的事項(例如僱主的公司是否本地註冊、留宿內地期間是否由僱員自購保險等問題),故當局應檢討《僱傭條例》和相關法例,並加強宣傳與教育工作。而當局在與內地商討一地兩檢的機制時,必須維護「一國兩制」,特區的司法管轄權和保障市民的權利。
對於未能或不願北上尋找工作或職業流動性較低的基層勞工,當局必須盡力為其創造就業機會。除了吸引外商外,也要引入「公平競爭法」,打破大財團壟斷,讓中小企業有更大的發展與生存空間,從而刺激本地就業市場。可惜當局只懂花大量精力於《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分化社會,對「公平競爭法」的訴求視而不見。
多年來,具深厚民意基礎的一眾民主派議員,被中央政府無理拒諸內地大門之外,可見當權者仍然抗拒爭取民主自由之士,着實可笑可悲。不過,本人寄望國內的經濟發展,會像台灣一樣,帶動其法治、民主及人權發展。反觀香港,經濟在數年來積弱下,當局仍不遺餘力地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打擊特區的自由與法治等優勢,引起民憤,分化社會,是何等的愚蠢和悲哀?